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
沈阳市第十五中学 徐艳华
摘 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自然社会的真实情境。情境创设过程中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应注意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关键;创设针对性的情境是前提;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持续开展才能见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真实情境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等。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感到不了解和一时无法解决的那种境况。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锻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因疑而学,因学而疑”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操。
1.1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这些较复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看上去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的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式问题情境,建立一定的难度梯度,让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1.2创设“归纳式”问题情境,有利于巩固新知
“归纳式”问题情境多用于新课结束后,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封形成一定体系。可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解决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迁移能力。
1.3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无论是教师直接讲述结果,还是标准化的问题,观点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只能沿着老师思路去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它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当被这类问题刺激后,学生会在脑海里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分析综合后得出创造性结论。这些开放性问题会鼓励学生人胆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
1.4创设“对比式”问题情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是认知过程中特定的心理倾向,已有的心理准备、习惯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同类问题有利,但当问题情况发生变化后就会形成强烈干扰。因此,在做学生已有思维定势的题日时,设计好对比式问题情境,诱导思维定势,改变思维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自然社会的真实情境
2.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觉器官中,听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为11%,而视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高达83%。生物学科所涉及的生理功能和微观活动等内容,有时由于太抽象或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过程太复杂,而使学生难以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手段,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能摸到他们不懂的知识。
演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其次,通过活的生物、标本、模型等直观教具的演示,能直观、生动地把某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实验过程等展示在学生面前。
再次,教师在演示课堂实验时,应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和示范方法,并熟练掌握典型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2.2生活展现情境,创造真实情境
情境创设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接对生物实体或多种媒体的观察、分析和总结,去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现,为学生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3借助网络等媒体手段创设虚拟真实教学情境:
不管是带着学生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亦或是让学生通过网络世界探索心中的未知,都能让学生记忆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2.4利用资料和史实,创设知识情境
2.4.1利用教材资料,创设阅读情境
在生物学教材中,都有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小资料和课外阅读,教师应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学生的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与教材中知识相关的事实、现象和事物,就有助于识记和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最有效的手段。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能力也更能发展。
2.4.2渗透科学史教育,再现生动的历史情境
生物科学史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技 术、社会三者的密切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教材。
科学来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知识,或是对日常生活直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清理并从中发现其因果联系和变化规律。
如,在必修1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史实这一教学资源: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植物体的食物来源。
——1648一1653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试验:分别对柳树和土壤进行称重,五年后进行比较,发现柳树增重了,但土壤没减轻。
——1773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用玻璃钟罩、蜡烛、小鼠、植物做了实验。
——1779年,荷兰植物生理学家英杰豪斯利用漏斗和金鱼藻证明植物只能在光下通过其绿色部分改善空气。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生物学家恩吉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1939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57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最后我结合了中科院研究的光合作用蛋白质复合体,让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研究永远没有停止。
课堂上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家们研究的情境中。通过史实再现,学生不仅可以对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的认识,还可以感受学术研究的氛围,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情境创设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发展了包括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情境创设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也走了一些弯路。以下是我在实施过程中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体会和高中实施过程的经验。
1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保证情境创设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体现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到这一点,在于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而如何在课堂上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具有准确、简洁、规范和教育的特性。而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1幽默风趣
教学语言的高雅与低俗,准确与不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挖掘教材中可以吸引学生的地方,做学生心目中睿智的老师。当教师以智慧之光开启学生的激情心智时,课就活了,就能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1.2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语言的形象生动虽可激活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要注意科学性。比如,在学习“染色体与染色质”时,我把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比做冰和水的关系,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式。”
1.3激励性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样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激励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常用也是最有实效的手段,激励的根本是为了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学时,特别是在课堂提问,可以根据问题的难度,让不同的学生回答。特别要记得及时给予点拨,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和学生交流沟通多了,学生自然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情境创设具备针对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在备课时,应先明确教材的目标、重点和难点,才能使创设的情境指向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但不能单纯为了让整堂课很热闹而开展活动进行情境创设,一定要针对每堂课的重难点。总之,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的针对性、指向性越强,对学生的启发性也越强,教学目标也越容易实现。
3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仔细琢磨知识的“深”与“浅”。要把情境创设放在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梯度,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情境目标,进行活动时避免成为少数人的舞台,努力把认知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统一性结合起来,组成合理的情境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情境创设要持续开展才能见效果。
如果仅仅在一学期仅有的一两节公开课上开展,是看不出效果的。这也符合了哲学上“量变的积累才一有可能质变”的道理。所以,情境创设要成功,贵在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徐建明,浅谈生物”问题情境”教学中问题的创设,生物学教学
[3叶春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物教学
[4]陈成忠,王晖,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山东教育
[5]李艳华,例析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几种情境设置,生物学教学
[6]丁亚红,浅谈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的方法,中学生物教学
[7]王扬飞,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对话方式初探,生物学教学
[8]蒋元春,创设教学情境,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生物学教学
徐艳华: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