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学生生命历程的教育视线
(本文发表在《广东省教育》2006年第5期 综合版总第411期)
□ 校 长 黄灿明
2002年,我亲历了百年校庆的全过程,那感人至深的情景使我非常的震撼。当日,两万多名校友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到母校团聚。同学重逢,深情地诉说对母校和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从这浓厚的母校情结之中,我解读出教育成功的意义——一个让生命留下幸福记忆的地方,一个为成长付出过真诚关爱的地方,才能孕育出这样的情怀。当把这种对昨天的感悟引向对今天和明天的思考时,我作为百年校庆后走上校长岗位的年轻校长,逐渐有了一种清晰的认识,那就是我们要传承和发展的学校精神文化核心是:把教育的视线穿越学生整个生命历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使每一个生命都享受教育的关怀。几年来,我们一直都用这样的视线观察学生的生命成长,审视学校的教育行为,思考明天的发展方向。以下是我们思考聚焦的三个重点。
关于升学率的思考
在校庆期间,我应邀参加了好几届校友的联谊活动,听到许多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的校友的发言。他们感谢母校的教育使他们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更多的是谈到母校教育对他们人生的激励,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启迪。来自校友的这些信息,使我们面对升学率的问题时,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在今天以至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优秀学生还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帮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机,使他们能争取到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着意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我们的办学过程中,从来不掩饰对高升学率的追求,也不放松对于高考的研究和应试的指导,并且因此数年来一直保持高考的优异成绩。
问题是,学校通过什么样的培养方式和教学手段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这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我们用穿越学生整个生命历程的视线来思考教育,就不会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换取高升学率,也不会以“三年试题大会战”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困扰在单调、机械、繁琐的应试训练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生活的智慧,贻误一生中最宝贵的成长时机。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上,多年以来,不论我们周围的高考形势如何变化,不论有多少高考应试的“高招”和“绝招”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都会坚守心中的那一份信念,坚持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把目标锁定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坚持集体备课研究,集中教学智慧、整合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使每一堂课都成为教学精品,使每一道习题都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每一个单位教学时间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学习收获。这样,我们就为学生赢得了更多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生命发展的关键期不因应试而丧失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时机
关于德育工作的思考
教育的视线穿越学生整个生命历程,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还要为学生奠定人格和情感基础。这个问题引起我们对德育工作的思考。
百年校庆时,学校编印了一本校史资料《尘封的璞玉》,我们从那些数十年前留下的记忆中,的确能发现当时的学生许许多多如璞玉般珍贵的品格——有爱国的情怀,也有人性的光辉;有奋斗的英勇,也有追求的执着。如果我们再去追溯和探究它的形成,就会发现,学生们是在当时真实的生活背景下,通过一种日常状态的教育而成长起来的。
从历史的启迪中反思今天的德育工作,我们意识到: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德育工作在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经常会出现教育工作的低效性。而这正是由于德育游离于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情感空间之外,以一种说教式、支配式、同一化的方式展开,才导致很难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和生命的感动。基于这样的思考,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改革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首先,我们把基础道德的教育,如诚信、爱心、良知、自信、责任、习惯等作为德育的重点内容,以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品质为目标。与空洞的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相比,基础道德的教育更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因为基础道德的行为特征都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现实反映,所以这种教育就容易在真实情境下回归到自然状态,容易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实践过程,容易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经历伦理构想的心路历程。
其次,在德育工作的形式上,我们也尝试走出过去的格局。一是从以“共性化教育”和“统一性活动”为主体的德育模式,逐步转化为以“个性化教育”和“个体体验性活动”为主体的德育模式。在德育活动中,我们让学生讲述自己“生命的故事”,发现自己“身边的英雄”,使他们感觉到活动中存在着自己,每一个人都不是活动中的旁观者或旁听者,这样,同学们在活动中就能找到一种真实而不是虚伪、具体而不是空渺的生命感动。二是把德育从理想主义的“制高点”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土壤里,从学生当下的需求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尴尬、压力、恐慌,使德育真正实现激活生命的功能。三是联系学生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实施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意义,自觉进行道德判断。这是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它使得学生的日常规范从制度约束的支配性行为,逐步过渡到依据道德标准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树文明形象的主体性行为。
关于学生中“弱势群体”的思考
在百年校庆期间,学校的南校区增加了一道新的人文风景——校友墙。在长达100米的《东莞中学百年师生名录》上,刻录了建校百年来46368名师生的名字。我曾和一些教师一起来到他们当年教过的学生的名录前,谈论起当年的教育经历。在老师记忆里有比较深印象的,往往都是当年班上优秀的学生。今天的记忆程度映射出的是当年的关注程度,从历史中反思,再审视东莞中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们意识到,学生中的确存在一个被学校教育漠视的“弱势群体”。唤起对他们整个生命历程的关注,需要在我们的心底长鸣警钟。
这个群体的学生往往被忽视,学校和老师容易忽视他们也需要教育的阳光,也需要留下幸福的成长记忆,更需要带着自信的人生体验去面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随波逐流,继而失去自我,成为学校活动过程中的“陪衬”,自尊心经常会受到无形的伤害,被动、压抑、乏味地度过一天又一天。这种状况存在于学校教育中,是对这一部分人生命的不尊重,它经不起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良心的拷问。
我们要用真心去关注这个问题,带着诚意去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为此,我们从细微处入手,要求老师平时尽量多关注这些学生,多询问这些学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感觉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我们不能没有考试和分数,但我们淡化分数的差异比较,不让分数导致歧视,这样就守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我们也不能没有评价,但我们淡化横向的对比评价,多采用纵向的自我评价,使学生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感受成功;我们用多元的价值观去认识和评价学生,让这些学生身上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得到肯定和赞赏;在校园的文艺、体育、劳技、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发现这些学生潜在的优势,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现生命灿烂的一面。虽然这些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学生的成长问题,但它毕竟是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送上了一份教育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