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来源:www.china21edu.com 作者:邓华声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1-07

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

(本文200512月发表在《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月刊)

   教导处   邓华声

 

  要】 本文对我校多年来在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软环境的构建、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优势及其作用、教师角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希望对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模式   教与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在学校的逐步普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已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我校于2001年秋季开办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班,开展了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子课题《基于互联网的语文学习模式实验研究》等6个国家、省、市相关课题的研究,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得有失,现将如何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愿与大家共同交流与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技能的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教学,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实现全体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学习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关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二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才能在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合实际地开展建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

①.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

②.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学习许多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教学实验的经验,并结合学校的实际,分析和研究教学有关问题。

③.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并进行等级考核和奖励。

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会运用电脑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

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考核,掌握了电脑网络基本知识,掌握了浏览器的操作使用,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教学软件,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软环境的构建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除了要具有校园网络和多媒体设备外,对教学软环境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为了能保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正常开展,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校园网站和学科群网站,有功能完善的适合学校实际的信息管理平台,有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

Internet连接的校园网站(www.dgzx.net)由包含管理中心、信息中心、教学中心、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等七部分组成的信息管理平台、学科群网站、校内资源、学生天地、莞中社区、精选网站等主要栏目,校园网站是师生教与学的虚拟空间,老师、学生可在网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论坛进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学术、思想、心理、社会等问题。

在教学中心设置了专门的教育科研栏目,发表教师的论文;开辟了网上的资源中心;部分老师建立了自己的教学主页,开辟在线课堂,让学生在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可以在任意时间内重温任意一课的内容。在学生天地中,设立学生的发表园地,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文章,


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为学生创立班级主页和自己的个人网页提供空间。

我们构建了一个既简单方便又适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管理平台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不需要更多的电脑专业知识,便能查询与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简单而快捷地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方便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

我们还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校园卡系统改善学校的管理,逐步增加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实现无纸办公。通过平台的设施管理、会议通知、电子邮局、计划总结、成绩管理、德育评估、论文管理、电子备课等功能模块逐步建立学校的网络办公系统及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无纸办公,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我们还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和学科群网站,广泛发动教师参与学科资源建设,通过定任务、评比、奖励等有效措施来充实和完善包括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教案库、教育教学理论资料库、电子图书库等在内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实现全校范围内的资源共建共享。

三、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模式必须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必须能够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实现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大支柱性的本领。多年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①.如何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应用面向网络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造可参与性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能力。

②.如何实现发展性教学。应用面向网络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学生能力、创新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③.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应用面向网络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得知识,并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四个转变,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②.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吸收知识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③.媒体作用的转变,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④.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知识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学生自主性的学习的进程。

四、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优势及其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我们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

在网络环境下,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我们在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该模式为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依据课文内容,从网上搜集资源,创设情境,老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老师再展示情境资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构建。

②.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该模式为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提出相关学习主题,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学生围绕问题,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老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③.教师与学生为双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教与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④.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为在教学中,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将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分不开的。我们认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有:教学信息多媒体化,信息组织超文本化,教学过程交互化,教学信息大容量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教学时空虚拟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使教与学更具有“相互作用性”。网络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与老师之间通过网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具有激励性、挑战性、模拟性、真实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通过虚拟场景,将社会生活、实际问题再现在学习者的面前,从而使“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有了更广阔的运用空间。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的成熟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法优势,有利于发挥小组协作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网络环境的优势,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五、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在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拥有都者和垄断者,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分析学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和教学目标(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设计、选择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选择教学媒体。

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

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的方式。

教师指导性活动要交待教学目标,引起学生注意,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要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进行积极观察,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查询、阅览、检索,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与老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深入思考,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积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观点,进行意义建构。 

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发挥网络的优势, 通过教与学,各学科都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学会了独立地观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判断,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显示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为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能根据学习需要,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

进行分析、加工、运用和存储。

.能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

.学生在做作业和课堂讨论时表现出思维方式活跃,想象力丰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知识面更广,知识结构更合理,知识更丰富。

.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创新意识强。

.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学习更有计划,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七、网络环境下教学实践活动中需注意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从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都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支持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

.参与教学实验的教师和学生要自愿为原则,教师要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经验,学生要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实验班的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要注重班集体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学习氛围。

.教学中要设计好信息资源,避免板书搬家和滥用媒体。

.教师要扮演发好学生在信息海洋遨游的导航者。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

.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古语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深刻地揭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载于《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8年10月)

2、《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资源】ttp://www.nrcce.com)

3、《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汪文萍,《中国电化教育》,200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