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学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来源: 作者:陈光辉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11-07

 中学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广东省遂溪县大成中学   陈光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它也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小康社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而中学教育则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确立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价值。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学校应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思想。” 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即以高尚的国格、完善的品格、健康的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人格塑造,这是一个人成才的保证。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
        学校教育应由对学生的一般的养成教育过渡到激发其主体意识的自我教育、责任教育,要使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意志、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实现由传统的状态向现代的状态的转变,教会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信念和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在社会实践中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转变有赖于德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水平的提高。而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教师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教师必须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观,即要确立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其次,确立师生地位的平等观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必须树立师生关系的平等观。传统的教育观念,如“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威严,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中,老师处于主动,而学生处于被动,教师只是学生仰望的偶像,这种角色关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推行素质教育,贯彻新课程的要求,必须实现教育的民主化,而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确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尊重真诚的心态对待我们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再次,教学过程的自由开放观
         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教学方法,摒弃把教学过程作为单向的活动过程、封闭的教学过程的作法,确立自由开放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
教师以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线,课堂上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给学生自由开放的思想和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大胆怀疑,从而开拓思维、增强能力、展现情感、体验感受。
         二、知识、手段的更新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改变着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去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教学中更多的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而信息技术支配下的今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了,学生的眼界也开阔了,因此作为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首先要理解透本学科专业知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化繁就简,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
其次,要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无水无以成江河,无知无以成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贯彻民主教育的思想,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教师只有学富五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教师只有满腹经纶,才能高屋建瓴,驾驭全局,才能让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再次要不断深化自己的知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个学生都在生动地变化和发展着,因此,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学科基础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学知识和充足的心理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张扬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手段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手段。重点是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去更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丰富的知识。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必须形成终身学习的氛围,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水平。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有优势的资源,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优先开发,才能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资源优势。而要实现这一转变根本在于教育,要靠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制度。” 因此,在教育创新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制度的创新。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要完成这个使命,学校教育要有新思路,教学管理要有新举措,因此必须通过理论的创新推动制度的创新,创立更多适合现代教学管理的新制度,通过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去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学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公平性原则。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对平等的渴望是很强烈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认可,人格得到尊重,心理得到平衡。因此,学校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必须关注学生和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翁地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效率性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必须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现有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利用合理配置资源,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是人本性原则。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感情的,因此,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情感的相撞,达到心灵的相融,从而真正地教育学生。学校领导必须以诚待人,平等对人,给教师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扬民主,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四、评价机制的更新
        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性质、教育目标,用定量和定性等手段对教育客观事物进行测量分析、价值判断以及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个过程。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有导向、管理、激励、鉴定、诊断作用。良好的合理积极的教育评价机制对教育活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育评价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今天我们要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教育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在一个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的更新和创新是最重要的,如何创新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贯彻。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评价机制的创新,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我们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标准,或只看教师所教班级的升学率,或只有学校领导评价了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主体上,要实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评价内容上,要从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环节进行评介。
       对学生的评价中,不能单一地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德智体、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为了引导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设置教育评价标准时,凡是有利素质教育的标准则取用,而且对曾经被忽视的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标准可加大权重,使标准导向更加有效果。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中。 可以采取合格加特长的评价结构标准。 即德、智、体、劳、美均合格,如果在其中一方面被县、市级以上单位认定为有特长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这标准使人们不再单纯重视文化成绩,而且更重视学生各类特长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