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诉真情
——写作教学的一点做法
大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教研室主任 吕荣发
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作而色变”。在多次的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假话、套话。即使能写出作文,也是枯橾无味,废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生活内容甚或脱离生活,完全是在自己杜撰,编故事。根据这些情况,我便萌发了指导学生写最熟悉、最动人的东西,从自己的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后来在几次的作文指导与批改中,我又进一步完善了我的想法,决定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用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写作方面的经验安排两节作文指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文并非难事,只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如实地写出来而已。
首先我确立了教学目的,一是树立“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作文观;第二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找到写作题材,表达动人情感。
接着确立了教学重点与难点,即引导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引导学生如何从熟悉的东西写出动情点。根据此项内容,我把教学安排为两课时,同时,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来表达出一种思想,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另外把教学过程分为四阶段:(1)“进入情景”――引导学生回忆最动人的文章或片段,或者说出自己身边最令你感动的人和事(2)“感悟归纳”――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找出规律,明确方法。使学生明白如何写出动情点,如何找到感情的触发点,如何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抒发出去。(3)“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找熟悉题材,悟动人情点,写真情文章(父母、亲人、朋友、同学、老师等)。(4)“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对所写文章进行交流,评改升格;然后在教学中注重五个环节:积累、归纳、实践、交流、升格。
第一节课教学程序,我先布置预习以下两个问题是:1、请找出课本中或课外阅读中你认为最动人的文章或片断,哪些题材是你是熟悉的?2、这些熟悉的题材是通过什么方式打动你的?3、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或感悟?这样一来,同学们带着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大量地阅读,很好地完成了预先布置的任务。
然后,我在课堂上用情感去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讨论:
第一个问题:熟悉的东西为什么感人?学生自由发言,发挥课文例子作用,回忆所学所看文章具体可感的片段。有的同学说,朱自清的《背影》父亲买橘子的场面很感人,描写细致,情感真挚,读到这个片段,我们仿佛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之中,真实地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散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的画面,也非常感人,他把一家人尊老爱幼的美德表现得十分充分而感人;有的同学说《一碗阳春面》中母亲儿子互相鼓励吃面的场面,面馆夫妇多为母子俩盛面的场面,都非常感人,能表现困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些场面都生活化、细节化、动人化,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看来同学们课下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阅读,谈得都非常真切。对此我分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个问题:熟悉的题材有哪些?学生开始交流自己所掌握的题材范围,师生讨论后、提问、分类,有学生说,我们熟悉的莫过于“人”了,同学、老师、家人、朋友;了解这些人的爱好、特点,写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很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有学生说“感觉”也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如快乐、幸福、悲哀,虽不是可触见之物,但可以联系自我,寻找我们曾经有过的经历,这样写出来,会有真情,有才会动人;有同学说写我们成长的“过程”,这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比如成长、等待、读书等,可以有个人的独特经历的情感,也可以写出同学们的成长过程;有同学说,写父母之爱、同学之谊、师生之情,易让人感动;有同学说,上网、足球、偶像是最时髦的话题,这种话题能发挥好;有同学说,国家建设、环保、经济、腐败,但这类题材要防止空洞。经过同学们以上的讨论,我加以总结,我说熟悉的题材俯拾即是,就看我们是否能注意身边的事情,文学大家们也往往写自己身边的事,如鲁讯的《灯下漫笔》能从兑换钱币这一小事写起,反映重大的社会之题,唐弢的《琐忆》也写了鲁讯的生活中接触的几件事,但却反映了鲁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最熟悉的东西可也能是最感人的。这时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接着我让同学们完成了第三个问题,怎样让熟悉的东西感人?我采取了让同学们写片断,然后进行交流的方法。先听两个同学所写片断。
生1:《难忘的时刻》“在中国北京成功申请到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我真的彻底激动了一把。我们全家都等在电视机前,当萨马兰奇说出“北京”这个词时,我以为自己不会有什么反映,但是那次,我记得很清楚,自己内心深处那种微妙的变化,一下子变得很热,我去喝了两大杯水,还是静不下来,只觉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放,在家里跑进跑出,煞是兴奋”。
生2:《妈妈的爱》“停电了,由于作业没有写完,只好点蜡烛,天气很热,妈妈拿了一把扇子坐在我的身边,给我扇凉。她扇得不轻也不重,太重了,烛光会晃动;太轻了,又达不到凉快的目的……”
根据以上学生的两个片段,我及时总结到:这两个同学的片断描写,很有生活场景感,很真切动人,并且抓住了动人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1的片断抓住了中国人为申奥成功的自豪心理,并且细节描写得好。生2的文章首先明白自己妈妈多么爱自己,体会出来后,她就把同学们容易忽视妈妈扇扇子的小事写出来,多感人哪。的确,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我们往往视而不见,难以从中发现一些十分珍贵的内容。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换位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发现其中的动情点。找到了它,就犹如找到了写作的泉眼,情感之流就会喷涌而出。我就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总结:
(一)、作文要感人,必须先感动自已。换位思考,探究原因,酝酿感情。
(二)、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的如身临其境。
(三)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大胆创新。
同时,我把以上三点归讷成口诀:灌注真情,以情叙文;善抓平淡,写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胆创新。同学纷纷记下,默背。接着我布置写作:“万水千山人生路,百年一瞬难忘情。人与人遇,人与事遇,或偶然或必然,或惊天动地,或清风拂叶,这些难忘的故事,是年华的痕迹,是生活的昭示。”搜寻你记忆中最感人的瞬间,最动人的场面,最有个性的人物,最激动人的事件,最想表述的心绪,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如:家庭生活中,父母怎样的神情举止,触发你的情思?是那双粗大的手掌还是那根根皱纹?是困境中沉重的叹息还是灯光下慈祥的笑意?是烈日下挥洒的汗珠,还是暴雨中佝偻的身影?)
本节课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并且达到了教学目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思考、勇跃发言,我在写作熟悉、动人的东西方面给了同学们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了必要的指导,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第二节课是交流、评改作文。评改也是指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创作。首先对评改方法指导。我确定了评改的两个方面,先从文章整体方面:
①动情点是否找得准?文章是否倾注真情?②叙述描写是否真切细致,有现场感?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③是否在平凡上小事中有情感与哲理的升华?④文章整体构思与技巧有哪些借鉴之处?
再从文章局部看:①你觉得哪处细节描写最具体亲切、富有生活气息,能给你的生活实感?②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水到渠成,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作用;③你觉得哪些地方没有达到要求或不够理想,请仔细推敲,讨论修改。我让同们把自己写的作文前后桌交流,进行小组共同批改,推荐出好的作文,然后拿出来让全班同学评,之后我再讲评。经过近15分钟交流,学生们完成了作文的批改和互评。有一名同学推荐了宋阳同学的课堂作文《目光》。
目 光
书房、静谧。只有台灯亮着,书还摆在灯下。透过虚掩的门,我感到背上有一道亮亮的目光。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下午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好不容易放了半天假,朋友们盛情难却,约好一起去玩。找了半天的借口,终于溜出了门。一出家门,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可是,想起出门时父亲那道颇有含义的目光,心中不禁又多出了几分胆怯和不安。
刚下楼,朋友就迎上前来,有说有笑。走在街上,毕竟有些心虚,我不时回头,总感觉父亲的目光火辣辣的照在脊背上。忽然,我发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一家小店里。我心里急剧不安,内疚迅速转化为愤怒,父亲在四处张望,他是在跟踪他的女儿。
我干脆楞楞的站在那儿,直直的望着他——那略显苍老的,我的父亲。父亲也显然看见了我,但又装得若无其事的走进旁边的理发店。
后来就是对峙。父亲冷冷的盯着我,要我解释我的谎言;我恨恨的看着父亲,要他解释他的“丑态”。说这两个字的时候,父亲扬起了巴掌,他那严厉的目光忽而浑浊。我的心里为我的“胜利”高兴,对峙仍然僵持。我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走得远远的,远远的。
晚上回家,仍然饿着肚子。关上门,拧亮灯,想与父亲隔绝开来。他是没有睡的,在餐厅里一支接一支的抽烟。平时,他本不是很爱抽烟的。忽然,房门轻轻的打开,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轻轻放在书桌上,是父亲。我不感抬头,不敢对视那双严厉而浑浊的眼睛,不敢对视那道满含期望的目光。当我把碗送回餐厅时,却迎上父亲的目光――那分明含着无奈与失望、期待与关爱的目光。我匆匆的逃回书房。
书页上洒满灯光,我看到的确是满纸的目光。那是父亲的,分明是父亲的;只有父亲,永远无声息用他的目光呵护着他的女儿。在昏黄的灯光下,那目光早已化成一股暖流,热了我的双眼,溢满我的心田。其实,父亲永远都是父亲。
我知道,我是可以走得远远的,走到天涯海角。可是,我怎么能够走出父亲那道深邃的目光呢?
生甲评:今天,我真的很感动,听了宋阳同学的文章,我甚至掉下了眼泪,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很不争气,让父亲很失望,但父亲却一直对我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我想,我决不能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一定会发奋学习的,来报答父母。
生乙评:人们都说,严父慈母,但宋阳同学却写了严父内心深处的慈母般的心肠,可见她对生活感悟的深刻,注意控掘人物的内心,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章法上都让人感动不已。
教师评:刚才两位同学的评论,说明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也写出了同学们心声,道出了真情实感。两位同学对这篇文章的点评很到位,好感人。其主要原因就是王旭同学写出了自己熟悉、感人的东西,找到了情感抒发的源泉!从她开始时对父亲的撒谎、不理解,到与父亲的对峙和父亲的愤怒,以及最后父亲对她的关切和疼爱,直至她对父亲的释然。无论从写法上还是从感情上,都写得真真切切,有生活、有素材,有感情,文章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让人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
评完此文后,接着又有几名同学读了他们认为好的文章,两节作文指导课圆满结束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小结:
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发挥教师在作文中“导”的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三句诀、四阶段、五环节,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归纳方法,再指导实践,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是本节作文课的目的所在。总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多次反馈,形成写作良性循环系统,解决“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使整个写作过程扎实、活泼、有序、有效。
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便领悟到了写作的思路,寻觅到了情感的源泉。写作教学也便有了如何指导学生写的范例,使作文教学走出了误区,步入了健康有序的道路。
评议:此教学案例是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上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案例中涉及的内容都是自己在教学中处理的一些信息和环节。其中的教学步骤是课堂教学实录,真实地反映了学生们的探索过程和方法,展示了师生共同的交流进程。学生的作文片段和展示的作文都是在两节课的活动中绽放的火花和情感的真实积淀。学生的评议和教师的讲评也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如实摘录,真实可靠。相信此案例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作文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也会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在教学活动中,我还会继续探求,努力实践,大胆创新,使作文教学这支美丽的奇葩永远绽放在语文教学的肥沃原野上,让其更加璀璨、明亮。
此文获得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实验与研究”课题组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