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激发兴趣、取得语文教学的双赢
来源: 作者:姚丽环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2-27

 


         激发兴趣 取得语文教学的双赢
                                  
   抚顺市东洲高中     姚丽环

【文章内容摘要】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以高中语文第三册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泪珠与珍珠》为例,谈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释放课堂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文 激发 兴趣  新课标  双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年的教学经验也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做到师生能够平等愉快地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仅仅起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的目的,就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以高中语文第三册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泪珠与珍珠》为例,谈一下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释放课堂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的。
一、激情导入
        导课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实践也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设计导课时始终坚持符合教育教学目的,坚持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艺术魅力原则,短小精悍原则,多种多样原则。
例如:我在设计《泪珠与珍珠》导课时,查阅了与课文相关的琦君女士的许多材料,最后选择了下面的导课方式:生活中,我们或喜悦或忧伤,或欢乐或痛苦,流下了滴滴泪珠,拾起泪珠,串成生活的感悟。感恩生活的赐予,让我们的人生因此而沉甸甸。有人说,会流泪的人,是知道感恩的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欣赏凝聚了老人一生感悟的散文—《泪珠与珍珠》。用富有感染力,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最佳学习气氛。
二、 情境感染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把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加深感受,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产生情感流动,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悟到理,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人生的意义,确立人生的追求。
       语文课堂的魅力,往往来源于与文本本身,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深入挖掘其中可利用的有效的资源。作为课堂的闪光点,应如何挖掘呢?不同的文学作品蕴涵不同的情感色彩,或亲情,或友情,或爱国情,或爱情等等。这其中往往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悲伤,或喜悦,或豁达,或雄壮等等,有了情感这条纽带,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它出发,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融入其中,如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用情感的力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他们在思想上得到一次难得的洗礼。
        如我在讲《泪珠与珍珠》时讲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作用时讲“作者就是用这根线,将这些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人类心灵中最美好的一面。文章告诉我们,有爱的泪珠,就是珍珠。在现今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该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与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与世界上应该施与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想,无论如何,要记住,这些东西始终在咱们身边,因为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共有一个家园。”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进行爱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感召力的课堂。
三、 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有人提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是和人心灵直接对话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感情交流的教学活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就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身边处处有语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本,大部分都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所处的时代不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因为和他们的生活脱节,他们往往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尽量将文本的某些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泪珠与珍珠》授课中我在介绍作者时,由她少年被同学封为“国文大将”讲到她晚年写的《琦君寄小读者》被称为台湾冰心到“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近年风靡海峡两岸,体会她怀乡思亲散文如“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不是浓妆艳抹的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妇,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的特点。
      《泪珠与珍珠》是琦君女士七十多岁时候的作品,就这样把文章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很快的将思绪转移到文章中来。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不同,智力、个性身体条件、发展水平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学方法单一造成了教和学的差异性矛盾。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认识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贯彻新课改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无固定之法,结合所教学生语文素质采用适宜的方法而引导他们带兴趣去学习,这是最为重要的。
        在讲授《泪珠与珍珠》时,结合它本身是一篇自读课的要求,我采用的是讨论方法。“琦君老人在文章中所写的泪珠,可以归纳为几类,就这个问题大家自由组合,讨论。”让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讨论,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促进学生主动开放地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才能得到激活。学生敢于表现、乐与表现,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语文教学土壤和阳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在语文课堂设计过程中,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是成功的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动下,必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