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关注问题浅探
郭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独生子女现象更加普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被关注和重视。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是推进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一大动力。但是,目前家庭教育关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教育观念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此进行讨论,以管见就教于大方。
一、家长在关注什么?
家长关注子女教育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关注的内容决定着关注的具体行为,也决定着关注的效果。从我们接触到的众多家长的反映来看,从媒体披露的家庭教育状况来看,目前,多数或者绝大多数家长关注的是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孩子的成功成才,是孩子的升学就业,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做人成人教育,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很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由于这种“关注”的本末倒置,由于这种教育观念的错位和偏差,就出现了一系列违反教育规律也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奇怪现象。
奇怪现象一:小小少年,本应处在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美好时光,但金色的童年却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无情替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看似无可辩驳的理论,使一些家长成为今天中国城市里的教育崇拜、教育迷狂的推波助澜一族。幼儿园就让孩子上数学奥赛班了,“小升初”前,得让孩子进一个数学、外语的强化辅导班。一位名叫何云的家长向媒体透露,她在少年宫排了半天队,才为女儿报了一个吹笛子的班;在那里,音乐、舞蹈、形体等辅导训练班,早已人满为患了。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中,来自学校的课业负担可能有所减轻,但来自家长的“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却实实在在的在加重!本来孩子应在金色阳光下,高唱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而快乐地成长,现实中孩子却是低吟着“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的世界没有童话”而奔忙在艰辛的求学路上。
奇怪现象二:教育也是需要成本核算的,也是需要讲究投入产出比例的。但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竟不惜代价、不讲成本,以“不合经济规律”的狂热投入,不断哄抬教育市场的价格。以上海为例:据调查,2003年教育费用在孩子的养育成本中所占份额一路飙升,接近一个孩子所有生活成本的一半;2005年《中国青年报》披露,拥有18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消费占全家总收入的1/4左右;假期的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种类繁多,每期的价格在1000元~4000元之间。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肖兰,托人为孩子找到一个校长,被许诺可以安排在一个师资良好的班里学习,花费每年约10万元。当被问到“你有没有想过,一年花掉10万元,这种投资可能将来好多年也收不回来”时,肖兰说:“一到关于儿子的时候,是不拿经济学的原则来衡量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比起孟母三迁、砍断机杼,又有多么长足的进步呀!
奇怪现象三: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征求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家长见面相互之间的话题总是“孩子考得怎么样?”“排名第几?”,从没有人关心孩子在校个人品质如何、心理素质如何、人际关系如何、劳动意识如何等这些做为社会人的基本倾向性的问题。学校按照法律条文的要求和教育部门的指示,实施平行分班,一些家长便以为自己的孩子与那些“捣乱”孩子在一起会受“不良影响”,要求学校分快慢班,否则要转学(而实际上有一些家长因为学校不分快慢班,早就把学生安排至重点中学重点班去了。)
学校不上晚自习、双休日不上课,也是依法办学的行为,却同样遭到一些家长的质疑。他们在给学校领导的信中,对孩子的状况“十分担忧”,建议学校“一是分快慢班,二是利用周六或者晚上组织成绩较好的学生培优补课,”并且表示“可适当收取培训费”,否则“我们的孩子肯定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实力”。
透过爱子之心,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对孩子关注的偏差问题。
二、关注偏差的原因探微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家庭关注进入误区和偏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方面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千年来的科举制度,给人们的思想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唐宋以降,开科取士选贤任能成为惯例,读四书、写文章、求功名,一旦金榜题名,便可光宗耀祖。于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谆谆教育子女:好好读书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今,封建政治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封建文化遗留却影响着我们思想认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关注几近于排它程度,由此可以找到根源。
二是社会现实的影响。这种影响对家长来说远远大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甚至使家长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
影响一:上大学还是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渠道。《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一书,曾对教育在中国各阶层流动中的作用有过考察;上世纪50年代后,在中国社会实现向上流动,其主要的影响指标是父母的地位和自己受教育程度;“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之后,则主要看自己受教育的程度。77年考上大学后来成为北京大学社会系教授的郑也夫,在纪念恢复高考30年时对记者说,“教育在任何时代都是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渠道、晋升阶梯,就是现在,文凭虽然不再具有决定意义,但在大多数场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入场券。”怪不得一位家长讲:“孩子如果没上大学,将来他什么也不是。我工作得再好、再有成绩,也比不上我儿子学习好更让我高兴。”
影响二:上大学并没有越来越容易。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时,全国每年也就收二三十万大学生,被称为“精英教育”,那时的大学生真可谓“百里挑一”,上大学的难度可见一斑。到了上世纪末叶,高校扩招,仅河南省每年招生就有几十万人,好像上大学容易了。但仔细观察,事情却远非那么简单。以2007年洛阳市为例,参加高考的考生为55724人,一本上线2357人,二本以上上线8653人,三本以上上线14326人。且不说人们看重的一本或二本上线(二本以上上线人中就有一些去年已经上二本甚至一本,因没有上理想大学而重新复读的考生),即使看三本以上上线人数,也仅有25%多一点。如按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计算,上不了大学的人数还有80%还多(当然这里没有计算体音美类上线)。仅就此看,上大学竞争的残酷、激烈,恐怕是一点儿也没有缓解!
影响三: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就业难度加剧。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是香饽饽,就业根本无需操心,在城市即使是高中毕业生也比较容易就业。没过几年,情况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上世纪末,数以百万计的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尽管媒体上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80%以上,而百姓眼中毕业即失业却是看得见的事实。据统计,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达413万,由上大学向上流动的渠道变成了极为拥挤的钢丝索,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
三、家庭关注的回归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成功成才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关注的首要问题的缺失,关注内容的极端片面性。因此,家庭教育关注的回归正位,主要应解决全面关注和首先关注做人成人的问题。
原国家教委、全国妇联联合颁布的《家庭教育行为规范》第一条是“树立为国家教育子女的思想,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把教育子女提到“为国家”的高度,使教育行为不能当成私人之事而随心所欲。第二条就规定:“重在教育做人,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三条才提到“智力开发”、“科学文化学习”、“学习习惯”等问题。由此可见,家长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教做人”。
孙怀川先生是一位博士生的父亲,他在回忆他的家庭教育时说:“家庭教育要抓什么?……抓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但在这五育中,德育是灵魂,是根本。对孩子的做人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智育差的孩子是‘次品’,体育差的孩子是‘残品’,德育差的孩子是‘危险品’。这话不无道理。”著名教育专家
做人教育,成人教育为什么比成才教育更值得家庭关注呢?
家庭关注从“成功成才”到“做人成人”的回归,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家长要突破传统观念,认识到上大学、上好大学会成才,但不是唯一的成才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现实社会中,孩子只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自然会得到社会的回报,也就是成才。在某一科学前沿有重大理论贡献的是人才,在黄土地上默默耕耘,创出种植、养殖奇迹的是不是人才?在某一重要领导岗位当官是人才,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是不是人才?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从小受到“做人成人”的家庭关注。没有这个基础,“成功成才”都是空中楼阁。《今晚报》
更重要的是为家庭关注的回归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首先是改革高考制度。大家都知道目前的高考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甚至到了阻碍素质教育,使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所适从的地步,但往往以“没有更好的选拔办法”为挡箭牌,使高考改革举步维艰,止步不前,年年喊改革,年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而要真正改变家庭关注的现状,使每一位父母毫无顾忌的把关注孩子“做人成人”放在第一位,使每一个孩子从“学习”的桎梏和高压下解放出来,必须改革高考制度!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缓解就业压力。前边已经讲过,根本问题是就业问题。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开拓就业渠道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从人们的感觉看,其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假若就业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就业竞争相对弱化,人们比较容易安居乐业,那么家庭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会更容易由“成功成才” 向“做人成人”转移。
我们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出发,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不断改善家庭教育,使“先做人后成才”成为天下父母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