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反思
荣成四中 常乃勇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三年,三年来,我们四中人在稳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相看的优异成绩,我校连续三年高考成绩突出,年年都有清华、北大生,尤其在07年高考中,我校有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创造了农村高中升学史上的新辉煌。几年来,认认真真的思考,反反复复的实践与总结,使我们在三个问题上思路更清晰,方向更明确。
一是改革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无疑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但是我们当下应当做什么才能奠好基?为高中学生提供更多升大学发展机会是不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普通高中教育工作应当有十分明确的答案。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应当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当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统一起来,发展需要机会、发展需要平台、发展更需要良好的知识积淀和能力储备,我们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是教学内容的变化,都是为了切实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绝对不能够牺牲后者而空谈终身发展。否则,可能会有大量的学生失去未来发展的平台,终身发展目标便成为一个不可及的目标,到头来,社会、家长、学生都不满意,普通高中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我们提倡稳妥改革,在全面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同时,不能忽略或者减弱学生升学的需求,我们认为至少近些年这种竞争没有退场的迹象。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永远都是学生未来发展最有效的途径。片面追求升学率肯定是错误的,必须受到批判,而应当在课改的大旗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如果“谈升学率而色变”,也有悖高中教育的方向。
第二:认真应对改革与减负。
有人说,人的痛苦来自于“轻”与“重”两极,假如生命中绝无负担,人会有漂泊感,变得无所事事无所寄托,那是一大痛,同样生命不能承受太重负担,使身心受到摧残。但是人有自己无法估量的潜能,可以承受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压力,虽然在承受压力时看似痛苦,却是一种幸福的快感。高中课程改革,从课程结构、教学方式、学习内容、知识难度、教学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变革,这就应当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意识到高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改革创新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实实在在地减轻负担,这方面要深入研究是有很大空间的,教师也是大有作为的。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认识课业负担的意义,教师和学校帮助学生找到课业负担的理由,这是需要舍得花时间和气力,用心来做的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承担合理负担,让学生累并快乐着。
第三: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
对普通高中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我们认为“有效教学” 应该有两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一讲效率,也就是指教学的效率,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学得最多、最好、最快。其二讲价值,主要是讲所学内容对终身发展有用,这是有效教学的上位意义。譬如说,学生的求知欲望,批判创新精神,感恩心,责任心,合作精神,乐观对待生活,吃苦拼搏等这些虽然不是独立成章节的教学,完全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了这些,升上大学的学生才能继续发展得好,直至终生发展得好,才可能避免过失的高中教育,才是人民心中真正满意的高中教育。如何做到“有效”?我们学校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 认真钻研课标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传统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进而发展为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追求的是学生带着教材走近教师。在过去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教学在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打转转,力求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结合点,获得更大的教育效益。但今天不行了,我们除了继续对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之外,还要加上对新课标的研究。因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一套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多种教材版本。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某种版本的教材。所以,课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新课标下多个版本的教材,都是编者对课标的理解和体现,而每一个版本的教材体现了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新课标的阐释。所以只研究教材是有局限性的。学习课标不仅学习文本,而且我们想方设法获取所有版本的教材对照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学习,交流、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加深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可以实事求是地说,重视课标的学习,使荣成四中教学更有效。
2、激发学生求知欲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始终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之间打转转,力求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当下从小学到高中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厌学情绪既很具有普遍性,所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成为有效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我们花大气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和谐、进取的校园环境,我们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班班有措施,人人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使学生在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下积极行动起来,学有所获。另一方面,我们以班级为单位,依靠班主任、
3、全面开展反思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研究教学过程是在备课、上课、作业三者之间打转转,现在仅仅这样就不够了。三年的课改实践,使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一种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例如:经常思考“我的教学有效吗?”“这节课怎样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今天的作业或练习有效吗?”等问题。同时,我们将反思进行了细化,从整体和个人两个层面进行,整体层面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每章节或每次单元过关之后,进行反思,这样保证我们每章节教学的有效性,为后续内容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个人层面,我们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教师个人反思,以集体备课为铺垫,每堂课之后组内成员都要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反思,包括成功与失误,从教学内容到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都进行比对、分析,哪怕是你比别人多讲了2分钟也要查找合理性或不应有的失误原因,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我们老师每堂课得至少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理反思,并在每天都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学习特点自由支配,进行知识上的系统回顾,并通过教师的督导和检查,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使我们的学生好学、会学,能以不变迎万变。
“有效教学”的实施,令我校全体师生受益匪浅,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探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并努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再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