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析中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作者:王 健 编辑:newsadd1 时间:2008-07-11

浅析中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  健


        摘  要:本文从心理健康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并对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教育   心理健康   体系构建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减压减负。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1.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性格,是良好社会性和健全的个性的完美统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2.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2.1.把生理卫生课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
        当前,许多中学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其内容仅仅是生理卫生课的内容,教师配备不是专业人员而是政治、生物、地理、体育等方面的教师。虽然生理卫生是心理卫生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把生理卫生课误当作心理健康课来进行,使心理健康课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难以真正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走出这一教学误区。
        2.2.把医学模式当成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
        对人的心理问题的处理,大致有两种模式即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医学模式重在治疗与重建,而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中学生处于一个特殊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治疗,更重要的在于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态势。所以,应该把中学心理健康课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特点,有效的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单向学校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很多源于家庭、学校、社会,诸如: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留守儿童教育、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难以奏效的。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纯粹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目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3.1.全面渗透式

       全面渗透式,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除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以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在各学科教学中,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在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与内容。

       3.2.专门活动式

       专门活动式,即利用学校的活动课、班团队活动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活动。例如,对中学生可以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3.咨询辅导式

        咨询辅导式,即开展中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除了对那些普遍性、发展性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外,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认真、耐心、科学的个别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困扰。

4.构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1.开设心理健康课

       中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从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由于中学生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善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一致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教师可以讲授法、讨论法及其他方法,利用生动活泼的对话、心理剧、角色游戏、主题讨论会等形式,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卫生常识,使中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维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开发和发展。

4.2.建立有中学生特色的心理咨询室

       由于心理健康课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所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势在必行。通过以咨询的方式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及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活动内容如下:①关于学习指导的内容;②关于择业、就业指导的内容;③关于生活适应指导的内容;④关于青春期指导的内容。

        4.3.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宣传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开办心理健康专栏或向中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健康指导读物,使学生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课外读物,丰富其心理健康知识,并从中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学校应举办一些中学生心理健康讲座,让专家坐诊咨询,让学生、家长、教师及公众共同参与。这样能够让家长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也能够让公众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面对中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压力,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智、体、美、劳动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沈宏芳,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08).
       [2]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问题与对策  [J],中国教育学刊,2006(04).
      [3] 赵巧楠、柳杨,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