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行’四步”教学法
——实验小学主导的教学模式解读
关艳 赵殿友
“‘我能行’四步教学法”是我校开展的优质课教改实验的项目之一,是在充分吸收“探究式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基础上,根据大班授课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法注意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出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在我校“我能行”办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广大教师的学习、研讨、实践、总结中逐步完善,形成了 “情境导入,确定目标——生成问题 启发思路——互动展示 引导归纳——练习检测 拓展链接”的“‘我能行 ’四步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敢于表现,敢于展示自我,善于和同学交流合作,真正让学生由 “ 学会 ” 到 “ 会学 ” ,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情境导入,确定目标”树立自信“我能行”
“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情境导入就是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接着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习目标,知道了通过本节课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 这就是我们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情境导入,确定目标”“我能行”。
二、“生成问题 启发思路”,尝试成功“我能行”
1.没问题时引导提出问题
要启发学生着眼目标提出问题;着眼文本内容提出问题;着眼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结合点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学生学习的思路。
2.解不开问题时引导开启思路
首先,问题过深时,要启发学生分解问题,为解决问题搭桥铺路;其次,当学生因为缺乏知识而遇到思维障碍时,要适时引入课程资源;如果因缺乏“已有经验”的支持而导致学习障碍时,要补充、丰富生活体验或启发联想,激活生活经验;此外,要启发举一反三,引导迁移。
3.问题考虑成熟时引导表达
学生把问题考虑成熟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应该引导学生表达出来。比如,学生理解了重点段的意思,体会了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读一读,看看他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生成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1)问题的生成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的生成要有利于形成知识规律。
(3)问题的生成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互动展示 引导归纳”体验成功“我能行”
在生成问题启发思路之后,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知识,倡导探究、发现学习的方法,把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整理汇报交流;较难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解决问题,利用 “ 兵教兵 ” 、 “ 兵强兵 ” 的办法实现以强带弱,共同进步的目的,在此期间,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必要性指导。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有了这样充分的自学交流,学生淋漓尽致的精彩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参照教学目标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掌握新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适时地进行引导归纳。经过有效探究、互动展示不仅可以系统强化认知过程,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还能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有助于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努力使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到自信,从而向新的目标奋进。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练习检测 拓展链接”发展成功“我能行”
归纳整理所学新知之后进行练习检测。先进行新知巩固性练习,再进行有坡度的,形式多样的变式和发展性练习,在练习中检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练习,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对于练习结果,可采取小组互查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作巡视指点或参与讨论。达成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可进行知识的拓展,对所学知识进行上串下连,从而进一步达到与上下知识链接的目的。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尤为显得重要,因为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应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应及时点拔、引导,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归纳整理。
(注: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时地对“‘我能行’四步教学法”进行调整或取舍,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