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诗歌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姚 南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30

诗歌中的审美教育
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  姚  南


       审美教育也叫美育。它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的教育。它是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载体培养人具有正确的情感感受,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意识,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因此美育应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而诗歌(包括词),如同一把钥匙,打开我们知识的经验的贮存的大门,它是通过文字符号叠加,对自然、社会、艺术体会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练,并富于音乐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中学教材(高中与初中语文),所选诗歌篇目都是名家名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美、体现美、创造美,并以此来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砥砺品德,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呢?
        一、在祖国诗歌美育的发展史中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诗歌美学的发展,开启学生智慧的灵光,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为学生打开美感教育大门准备条件。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美育历史悠久。古代“六艺”教育中就有“诗和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唐朝,诗歌兴盛,诗人群星灿烂。诗歌之美突出了艺术风格。尤以李白、杜甫最负盛名。李诗豪迈奔放,飘逸浪漫。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杜诗气魄雄浑、沉郁悲怆。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王维的诗清新淡雅,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明月空间照,清泉石上流”等。
         唐代以来,虽然没有再出现过像唐朝那样的“繁荣时代”,但不乏杰出之辈。如风格奔放,富于哲理苏东坡,内格清丽婉转感情真挚的李清照,大气磅礴,豪放不羁毛泽乐等。
        二、赠给学生一把好诗鉴赏的尺子,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
        何谓“好诗”,严羽《沧浪诗话》以九品论诗:“曰高,曰古,曰深,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姜婉”,并认为“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就其实质来说,高指精神,古指风骨,浑指内涵,远指余味,长指生活源头,而雄浑,飘逸,悲壮,婉姜,则指不同风格。由此可见,评价诗的优劣要从诗的内涵、精神、风骨、余味、风格等方面来把握。老师指导学生读诗,欣赏诗,创作诗要从这几个方面分析研读赏析创意。尤其要使学生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度量好诗的这根尺子,方能使学生读得有劲,读得有味,赏得有趣。
        三、激发学生在拓展诗歌的意境美中丰富想象
        什么是诗的意境?请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字符连接的言语,透出美丽如画的风景。这说明,作者或读者思维中的意象境界,便是意境。难怪有人认为,诗是春之繁花秋之硕果,诗是真善美凝聚成阳光;诗是细流、清泉、飞瀑、狂涛,是汇百川纳千江的大海,小草、大树、岩石、森林,是连千山融万岩的山脉……由此可见,好的诗歌都有好的意境。所谓意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与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自然、社会融汇的思想感情,而再现诗的意境,必然以诗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载体表现出来。
        首先老师要多从经典名著里给学生描摹意象,展示情景,拓宽意境。如“娥眉山月半轮秋”、“春风又绿江南岸”、“人面桃花相映红”等淋漓酣畅,意境至极;“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韵清新,佳景渐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姜婉壮丽,旷达空明……再逐步让学生独立地分析、体会、揣摩、思索、创意,使学生能正确拓展诗歌的意境。
四、借助多媒体综合激发,辅助感官想象
        诗歌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多种感官感受诗歌美感。使他们用耳感受到诗歌韵律的回旋悠扬,起伏波澜的听觉美;使他们用眼看到诗歌意境的风景美、画面美、人物动态美等,丰富学生想象,让他们踏上想象的天梯,在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学会鉴别,学会欣赏,学会提高自己审美能力。
        五、激励学生感受“诗中有歌,歌中有诗”
        教师在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美时,尤其要重视诗歌的朗读。因为诗是通过文字符号表达的。单就文字符号而言,是无以言美的,它必须通过感官作用于想象,才能产生美。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注入语言的活力,以便产生诗情画意,旋律情趣,因而思想就会生动活泼。教师示范朗读时,要注意感情基调和语调,分清轻重缓急,讲究抑扬顿失传,或激昂流畅,舒缓曲回,如和风细雨,促膝倾诉,时而平稳流畅,缠意绵绵;时而似涓涓细流,流淌心田;时而豪迈粗犷,波澜壮阔,像雷霆万,似江河澎……
        总之,教师用富于韵律和节奏的情感,灵活自如,和谐一曲悠扬动听的音乐,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功效,使学生在诗歌的节奏中感受无限的音乐美,真正体会到“歌中有诗”艺术境界。
        同时,教师要根据自己掌握的课件材料,不失时机地播放给学生欣赏,使他们感受到“歌中有诗”的意境。让学生感觉到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歌等,使学生经常在歌中学诗,诗中学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六、启示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诗歌美
        教师要激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拥抱大自然,感受自然如画风景。在感受的同时要求他们发挥丰富的联想,搜寻现实风景中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所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为,我们都知道,自然美是最基础的最原始的美,是感性的直觉美。比如,走进大山,感受宁静安谧、雄壮高昂之美,体会“远上寒山石径斜”“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融入茫茫的原野,遥望圆圆的落日,体会“夕阳无限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夏日赏荷,体会“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秋日登山,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
        当然,要学生完全理解诗歌的内涵的艺术之美,须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须要不断地提高语言功力和文学素养,须要教师不断的培养和指导。
        总之,要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景物之中,体会出作者的情与景融合而体现的艺术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七、教给学生欣赏的多角度美
       诗歌的艺术美是通过多角度表现出来的,直观地在反映自然美和社会上,它们三者是美学的基本范畴,如“星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悸动心魄的壮美;“春风又绿江南岸”盎然的动态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雅之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丰收喜悦的田园之美;“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有朋友自远方而来的意外之美……因此,我们说诗是美的化身,一点都不过分。教师要从多方面激励学生感知、探索、思考和感受诗歌中的多角度美(如形象美、风光美、情操美、意境美等),深刻地三角美创造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高层境界。下面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谈谈如何欣赏诗歌的多角度美。
        总析全诗,作者以雄视百代,豪迈壮观的笔触体现了一代风流人物的雄伟风范和前无古人的远大抱负,用艺术之闰再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从而向人们展示出革命者的人格之美,唤起从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
        具体赏析:“北国雪景”采取总分结合,虚实相映动静联系等多种艺术手法,勾勒出意境的无尽之美。“北国风光,千时冰封,万里雪飘”短短十二字,勾划出一个雄浑壮阔,银装素裹的美丽世界,使读者深深体味出北国不是说雪覆盖的姜姜寒冷的世界,而是生机盎然的人间美景,接着诗人又用江河、高原、山脉景象通过音、色、形等让读者感知,展示了祖国山川秀美的自然美,接着又把读者引入历史文明的长河中,选取那些时代的风流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政治家代表,通过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歌颂革命英雄崇高的人格美,结尾展示无产阶级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雄伟气魄,折射出崇高美的灵光。
        八、让学生在进入诗歌美的同时创造美
        创造美是感知美,欣赏美的升华和最高境界。也是诗歌美学的至高境界。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一步调动学生感触自然,认识社会,发挥想象。用自己的才情,用自己的诗情去展示风景的瑰丽,如诗的人生。采撷青春的欢腾,创意人生的喜怒哀乐……
首先,根据学生的阅历,在他们触及的现实生活中提出简单的要求,使其通过观察、思考、探索来提高诗歌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联系学过的景物描写的诗歌进行景物描写,并适当地穿插自己的感情。
        其次,让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用现代诗的形式改写或用抒情散文的形式改写,改写后的作品就是美的又一次的创造,最美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了。他们在改写的过程中既接受了美的陶冶,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操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最后,鼓励有诗歌悟性的同学尝试诗歌创作。激励他们在模仿中进行创作,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在他们笔下诞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能“挥毫落纸创诗意,广开诗意纵写情”。如此下来,其中也不乏佳句呢,如“花开花落无尽期,人间青春几度回”,“松江啊!松江,水塘河吊桥是你的项链”,“天下诗意钟云落”等。
        以上所述,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几点收获,不避浅薄,以供指正。诗歌教学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同样,诗歌中的美学境界更是无止境的,让我们在教学中与我们的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共同走进诗歌美学的奇妙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