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的道德教育
四川省万源中学 王兴中校长
内容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基础道德教育,社会经济道德教育,社会理想道德教育。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是: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道德规范养成与道德人格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教育
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道德原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社会公德意识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当代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德素质。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当代中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绝大多数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公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大多数学生认同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坦诚相待;尊老爱幼、敬师亲贤等,并能在行为层面上付诸实践。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一些人身上没有“道德血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
1
、文明素养较低,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些学生随手乱丢垃圾、纸屑、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怪叫;个人衣着考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私人物品爱护备至,对学校公物却任意损坏;旷课逃学、互抄作业习以为常,个别学生甚至利用互联网欺骗等等。
2
、日常行为不规范。
有的中学生把着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认为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着奇装异服是个性发展;把乘车抢座视为区区小事;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
3
、责任意识缺乏。一部分中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不能勇于承担责任,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需要,社会公益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等。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不愿意帮助别人,有利的事抢着干,难办的事推给别人,缺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的社会责任感。
4
、厌学情绪突出。
部分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读书亓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上课无精打采或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经常逃课旷课。
5
、思想表现错位。
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拜金主义思想抬头。“一切向钱看”,“伸手要钱,出门讲价”。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等关系上“唯我”,不尊重他人,缺乏同情心、宽容心、孝敬心。在自我形象上“盲崇”,模仿生活上的“阔气”、“洋气”、“怪气”,言谈举止的流气、俗气、匪气,对待他人的“义气”和“霸气”。
6
、享乐主义思想抬头。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弱化,在物质生活上的虚荣心态,当着同学面糟蹋东西,以示“阔气”,生活中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攀比“高档”,千方百计逼迫家长给钱,甚至偷抢同学钱物。当攀比不过,便自卑自贱而依附“高档”学生甚至拜向社会烂仔,看不起劳动和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劳动者。
7
、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淡薄,
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混乱。
打架斗殴,动刀动棍;拉帮结派,成立团伙;语言粗鲁,胁迫恐吓;贪玩抽烟;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把所谓的“哥儿们义气”看成真正的友谊,将影视作品中的“黑老大”看成“英雄”,极力崇拜并加以模仿。对待正面事物抵触,嘲讽打击好人好事。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8
、知与行脱节。
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记得很熟,但是没有落实到行动中去;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能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有些在学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
造成上述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这些现象虽属个别,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视。
二、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1
、加强道德教育
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学生培养成“文明、守纪、诚信、敬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在学生中进行“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专题讨论活动,使文明礼仪观念得到加强,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把德育教育课程融入教学之中,将德育因素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结合起来,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
、紧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等。
3
、把社会公德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
中学生思想活跃但又未完全成熟,必须注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要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社会伦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威慑力,对丑恶现象予以鞭挞,对崇高的行为予以褒奖和支持,把对中学生进行遵守社会公德教育与全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鼓励中学生积极投身于公民道德建设中去,担负起社会主人翁的责任。形成学校与社会的道德互动,推动中学生和全民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以“思想政治课”教育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要坚持长期系统性,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建设安全、稳定、文明、整洁的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要高度重视教职员工对学生的熏陶和示范作用,提高广大教师的公德素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人师表,做到“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形成立体的教育模式。
5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是学校形成良好育人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要大力营造爱国、爱班集体、爱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精心设计和构建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抓好教室、宿舍、食堂三个阵地的建设和管理。教室是学生文明行为综合反映的窗口,应加强学风建设,使中学生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风气;食堂是体现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场所,应加强管理,使学生养成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宿舍是学生生活时间最长、问题也最多的地方,要积极开展以“文明有序”、“团结互助”、“整洁卫生”为主题的检查评比活动,促进寝室文化建设。
6
、引导中学生建立深厚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观念,在处理相互关系、评价某种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绪体验。中学生道德意志是日常行为中的一种坚持精神,是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理想和信仰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激励中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加强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强化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丰富中学生的公德观念,使善恶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对美好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假恶丑现象的憎恶,以培养他们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必须加强道德实践,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坚持数年如一日,在为人民服务中磨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培养较强的道德自律能力。把学生锻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工具:
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对师生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张贴宣传优良道德的宣传画、名言警句;开设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讲座。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古今道德教育故事百例》、“纲要”及“两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党课和团课,端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坚持做好行为不良学生的帮教工作,把道德法制教育与转化帮教结合起来,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8
、注重家庭教育。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要的满足是任何其他关系所不能取代的。情感最初是在家庭中学到的,家庭提供了个体获得感受和表达情感的舞台,它影响着人的未来。情感迁移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内驱力。譬如爱国主义情感,就是由爱父母、爱家庭、爱家乡的情感迁移而来的。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情感迁移方式应该成为现代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升华为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的激情。高尚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循循善诱,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家庭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把家庭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倘若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他人同情感的培养。
9、搞好学校教育。
学校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应对中学生加强传统美德的教育。“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 道德教育应当从小事抓起。举行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来加强青少年的伦理道德观。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顺长辈的品德;学校要科学规划和安排不同年龄学生及各学习阶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使知和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培养人、塑造人的“园丁工程”中,更加充分地认识人、研究人,维护青少年正当的“自尊”,给他们社会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道路。
10
、搞好家校结合教育。
家庭与学校的高度配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前提与保证。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家长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学校教育中,师生间、家长子女间建立一种儒家仁爱思想所倡导的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总之,
道
德是一定社会阶级形成的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只通过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应站在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的高度,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出发点;以可操作、有实效为原则,使之既与中学教育的目标相适应,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爱因斯坦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这就要求中学教育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也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履行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道德基础。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使每一位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