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常州市北郊中学办学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严玉林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30

以心育德   促进成长

——常州市北郊中学办学特色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严玉林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15年来,我校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把身心健康的全面育人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即“以心育德,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上的成长。”

一、 以心育德:传承和发展

理论背景

德育是教育者将外在的社会思想言行规范转变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精神财富,形成个人的性格特质。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心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对个人真实生命的关爱为起点,着重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使其更幸福地成长,给德育增添了人性色彩。

现实诉求

当前,社会需求多样化,独生子女普遍化,家庭结构复杂化。而我校作为寄宿制高中,在校时间与空间相对集中,学生在观念与行动上容易趋同。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精神追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不断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保持学生的成长活力。

3 、已有基础

心育成为我校德育特色,得益于其基础雄厚:(1)起步早,我校早在1996年起就开设了心育课程;(2)抓得实,十几年来,始终把心育作为德育的抓手,把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德育工作的传统;(3)进课表,常年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课程,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课程已成为高一、高二学生的必修课程;(4)专业化,学校先后引进了两位专职心理教师,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心理指导中心;(5)有实效,由于成绩显著学校被评为“常州市心理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首批生命教育试点学校”。以上五个方面成为我校确立“以心育德促成长”德育特色的基础。

认识发展

在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我校不断深化和发展对心育内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关注问题学生发展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二,从以“补救性”为主的心理干预发展为以“发展性”为主体的活动培育;第三,从单一面向学生群体发展为面向全体教师和家长。

二、以心育德:路径和举措

    1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心育执行力

    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对于敏感而活跃、人格和观念正处于形成期的高中生来说,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现状。为此,我校特别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做到了理念新、培训实、机构全。

(1) 理念新。我们首先提出了“只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心态的学生”,强调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其次在学校倡导“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倡议,强调“全员心育”。

(2) 培训实。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训;举行班主任沙龙,专题探讨研究学生中的心育理论和德育技能;组织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提升育人技能;编写班主任心理教育案例,增强心理辅导意识;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提高教师的心育能力。

3)机构全。校长整体把握,使“心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的核心,贯穿学校的所有工作之中。分管德育校长具体部署,学生发展处具体落实,三个年级依据年级德育主题各设一个“春晖”班主任工作室进行具体的德育培训、交流工作。同时, 为新教师设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营”,作为见习期教师教育心理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加油站。

2 、加强经典活动设计,激发学生情感内驱力

情感是人的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它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为了激发学生情感的内驱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我校对经典活动进行大胆富有创新的设计,明确主题丰富内涵。既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激发成长的潜能和活力,也使他们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升华。

1)、四月艺术节:在艺术中悦纳他人。

2)、五月读书节: 在读书中感悟自我。

3)、九月体育节:在竞争中欣赏他人。

4)、十月科技节:在创造中展现自我。

5)、十二月合唱节:在歌声中赞美祖国。

3 、注重活动品质提升,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力

我们强调在德育活动中实施励志教育,把磨练意志、培养成长的责任作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每年五月的“心理节”——以“四心”系列活动作为励志教育的载体:

1 )我励我心(心理铭言)

2 )我画我心(心理海报)

3 )我抒我心(心情故事)

4 )我写我心(心理剧剧本)

4 、确定行为养成目标,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高中生已经具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他们都在积极地追求自我效能感的最大化。所以我们在德育课程的设计上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积极为学生的主动成长搭建平台。

1)十八岁成人仪式。我们通过评选十八岁之星、颁奖仪式、成人宣誓等环节,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动,产生成长的感触,最终有对自我成长目标的感悟。通过感动—感触—感悟这条主线来实现良好行为养成的目标。

2)自管会的值周活动。通过参与为期一周的值周管理,学生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 通过值周要求,自我建立了正确的行为观;通过反思和自我评估,学生在精神上提高了自我认识的水平。

5 、拓宽心育实施渠道,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

1 )开辟网络新渠道

网络时代为心理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渠道。通过开设网络邮件咨询,搭建 QQ 交流平台等形式,拓宽学生倾诉心声的渠道。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心理相关网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常识,从而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开发潜能。

2 )构架心育—德育立交桥

   “手拉手,心连心”活动是由我校和江苏共拓教育机构连续三年共同主办的大型体验式社公益活动,受到了家长、学生的积极响应。让学生、家长、老师在这个环境里体会团队精神,增进参与者的沟通,达到师生家长心连心的目的。

6 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提升“以心育德”的水平

    我校在构建学校德育特色之路上,积极进行“以心育德”的课题研究,已经结题的有:《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高中生人生规划指导研究》、《城市寄宿制高中学生和谐发展研究》。同时,参编徐光兴教授主编的《儿童游戏疗法案例集》,编写《走进高中》等多本校本心理教育读本。通过课题研究和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使我校的德育特色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三、以心育德:德育课程开发案例和德育特色实施成果

1 、德育课程开发案例:高三学子感恩三部曲

1)、课程目的

高三毕业学生以何种形式离开母校?这既是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毕业考试,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果检验。为此,我们设计感恩三部曲这一德育活动。

2)、课程理念

活动即课程:整合德育资源,升华情感教育

3)、课程实施

我们以“感恩”为主题,以“爱心义卖,回报母校”、“捐献废纸,回报他人”“义务献血,回报社会”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

4)、课程反思

该课程体现了我校在德育课程开发上的几个特点:第一,从心育角度(情感与价值)来开发德育课程;第二,将课本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注重德育课程价值的整合;第三,体现了我校德育课程的发展思路,即使典型德育活动积淀为传统并弘扬。

2 德育特色实施成果

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长期坚持,“以心育德”的德育特色日益彰显。近几年来,我校被评为了常州市首批中小学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市艺术特色学校、市体育特色学校、市首批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获得了市中小学生命教育周活动“示范奖”、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民族精神月活动成果展评示范组织奖等荣誉;成为了市首批“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实践基地”。自2004年初高中分设以来,发展了学生党员25名。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奖数百项,展示了北郊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素质。 2010 年,我校被评为江苏省学校心理教育先进集体,同年12月在市德育特色学校评比中,我校以最高分获得第一名,被评为市德育特色学校。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今后,我校将以国家、省、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育品牌,“以心育德”, 促进学校教师观念的转变、角色的转换、教育方式的改变,促进学校管理的优化、内涵的厚实、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 ,为 学校特色建设 争光添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