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谈高效课堂中设疑艺术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陈冰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30

投石冲破水中天,一石激起千层浪

                       --- 浅谈高效课堂中设疑艺术

陕西省旬邑县太村中学 陈冰

 

目前,不少学校在进行教学改革,追求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纷纷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堂结构。笔者从教十余年,也有幸加入了这一轮课改,在实践探索中,研究课堂提问,可以更加挖掘学生的潜能,更加有效地建设高效课堂。

 

宋代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心理学家也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在每一节课中,如何把有效教学落实到每一节课中,更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确立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随之成为课堂导演者。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会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疑”,则必能使课堂奏岀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的旋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从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笔者在此就语文课堂教学怎样设疑,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于新课伊始设疑

一堂好课就是一首动听的乐曲,一首动听的乐曲往往在开头就

已扣人心扉。语文课运用设疑也是如此。导课伊始,或创设情境,或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疑到思尽快入戏。课前设疑就是要在新课开始之前就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用看似与本节教学内容无多大关系,而实则联系密切的典型问题迅速的“钓”起学生兴趣,如讲《孔已己》一文时,我先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诸多很有个性之人的手。然后话锋一转:有一个人的手会写字、会偷窃、会写便服、甚至后来竟然用来走路?这是为什么?是孰之过也?(如下图)

 

 

20111230084348.jpg

 


前后对比一连串的设问,使学生兴趣陡增,思维闸门顿开。这正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教材衔接处设疑

一篇文章,夸张一点,本身就是一门语文,文中的句、段之间的

联系往往体现了语文各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师此时若一味“灌”而未去“导”,往往难以掲示出这种内在联系,学生见到的只是一棵一棵的树木,而未见到成片成片的森林,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在此设疑,既能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上。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众粜米者船头议论时,提出诸多出路,然而现实让他们路路不通。这时不妨趁势设疑:种地、打工已不是他们的出路,那他们咋办?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述课文,定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意外。

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风----于无疑处设疑

“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一个知识积淀丰厚、善于指点迷津的引路人。因而,语文课堂中即便无疑的地方为了需要也要设疑,有些地方貌是无疑,但却蕴含着智力因素,教师便要从中善于挖掘出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往往忽视的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学完《桃花源记》后,我提出一个疑问“桃源如此美,为何不复见?”这一设疑犹如给学生思维的海洋投入一块石头,课堂上出现了不曾有过的思考热情:一些学生认为,渔人不讲诚信,故不复见。其理由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足见其诚信缺失,受到上苍惩罚,“不见之理足矣”。表面看来,似是有理,可深一思索,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又作何解释呢?其实,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深入查寻相关资料,再联系陶潜生活的黑暗现实、生活经历和他的归隐思想去挖掘,就不难明白:美丽的桃源,其实是他理想之寄托、虚构之幻景,从何去寻呢?这样的课堂设计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愉快,也可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四、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与结尾处设疑

一堂好课,既要有好的开头,中间也要有一两次高潮,更应有好

的结尾。不妨来点“欧·亨利”式的结尾,设疑不失为结束课堂的一种好方式。设疑使其词已尽,而意无穷。因而教师应在课堂结束时,概括知识的系统,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既是知识有机紧密联系起来,又激发了学生新的求知欲,为下次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学习余光中《乡愁》一诗,诗人把乡愁说成:邮票、船票等。在学习即将结束时,为了给学习席慕容的《乡愁》做好准备,我即兴这样设疑: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小诗人,我们觉得乡愁应该是什么?这个疑问环节,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思维顿开,所说让我惊喜不已。此时我趁势又问,诗人席慕容把乡愁比做什么,他说得对吗?一连串的设疑,不仅让学生趣味顿增,而且一次又一次深入思考。

总之,课堂设疑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更是提高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设疑艺术,是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艺术氛围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使用设疑艺术,对教师来说,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学会设疑应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之能。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古有:“引而不发,跃如也”,今天,我们更要追求“投石冲破水中天”的境界,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