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引领内涵提升的办学之路探索
贵州省松桃民族中学 校长滕建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主体意识才能够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校作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民族高级中学,责无旁贷的要承担起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让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光大,并让这种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激励本地区青年学子奋发向的的潜在动力,成为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团结,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重要推动力。这也是当年胡总书记任我省省委书记时来我县提出的要求。
如何才能让优秀民族文体得到传承并成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推动力呢?多年来我校在这方面进行的努力的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一些体会。
一、依托本地区苗族传统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和我校民族中学的优势,让新时代的学生感悟民族传统文化,沐浴、享用民族传统文化。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渗透与民众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可值得我们传承、借鉴的。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本地区主体民族的苗族又有哪值得传承的优秀文化呢?
苗族的历史悠久,苗族
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勇于拼搏的民族,不论在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还是杂居于其他民族之中,都能适应和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并原始地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生存发展,创造着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苗族的吃苦耐劳,为世人之共睹;苗族团结,勇于拼搏,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楷模,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苗医药有神速之效。
苗族爱美,他们的工艺美术如刺绣、挑花、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瑰丽多彩,苗族刺绣为中国“八大绣”之一,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
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驰名中外,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个性张扬,爱憎分明,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苗族追求自由恋爱的方式,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苗族的节日较多,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苗族爱祖国,爱家乡,爱自己的民族,苗族无论离家千里,即使独居海外,也不忘家乡,不忘祖国,都坚持说自己的语言---苗话。
苗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颗璀灿的明珠。苗族文化是苗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反映了苗族历史发展的水平。苗族文化不仅影响着苗族,同时也影响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我校依托民族中学的特点和优势,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族剪纸、苗族芦笙、滚龙艺术、苗族文化陈列室、苗族文化长廊为载体,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提供平等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为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的人才,从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搭建了平台,并将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的教学中,促进学生其他文化课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亦不例外。为了实现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已开发了《苗族花鼓》、《信息技术》、《苗族剌绣》、等校本教材,正在开发《松桃苗族》、《战斗英雄龙世昌》、等校本教材,等待开发《芦笙演技》、《苗族织锦》、《苗族服饰》等多种校本教材。特别是已开发的《苗族花鼓》教材,它是第一次把口传身教的苗族文化用文字表述的文本教材。同时,苗族八面鼓的诞生,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创新,是我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展的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我校师生的智慧与才情。
二、我校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子的探索
近年来,我校充分得用申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契机,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并将一如既往地走特色办学的路子。
我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排入学校总课表,包括苗族花鼓、苗族刺绣、苗族剪纸、苗族芦笙、滚龙艺术等主干课程。所有学生按照学校课程设置要求,都要进行民族特色课程的学习。主干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分层设置教育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民族技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除设置主干课程外,确定特色选修课程,学生每学期可能进行自由选则,特色选修课程是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技能水平开设,是灵活多样的。开设特色课程目的是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满足不同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使一部分对某项或技能有着特别爱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学有所长,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使民族特色技艺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综合性载体,而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单一性载体
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特色技艺教育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技艺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陶冶。而学校更应该在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陶冶方面下功夫,因为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
三、利用特色办学引领学校内涵提升。
1、为什么要引领?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看作是自然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且认为实践性是实现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基础和桥梁。他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是一致。”这证明了人的本质及其状况是现实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实践活动造成的,也就是说实践性是实现人的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化的必然。因此,人要发展,必须借助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才能实现。这也符合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真理的源泉,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实践是真理的动力,是真理的目的。人探寻真理的过程就是人自身丰富、完善、提升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人们常说,人的完美在于他的历练。前苏联人认为,在“研究所里、科学院里”培养不出真正的博士,必须要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和打造才有可能。有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成立50年左右便可以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60年了,至今未培养出来,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深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与我们现行教育过分强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不无关系;与我们的教育缺乏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不无关系;外国教育人士对中国课堂上学生“十分规矩”感到惊讶和不解,生活中活蹦乱跳的孩子一进入课堂便失去了天性,天长日久,孩子连生活中的这份天性也将失去,成为没有个性的书呆子,教育成了扼杀孩子灵性的工具。这与我们的人民教育
中国的传统教育,规范有余,灵活不足。到了今天,那种钳制思想,禁锢精神、贬抑个性的 课堂教学,仍然十分广泛。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深恶痛绝,对课堂上苦不堪言的孩子们深表同情,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尽管矛盾,却仍在苦苦探寻解决的办法,以期把学校办成“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学校。这样,学校活了,师生“赚”了(很多高考以外的东西),师生知识活了,智慧开了,生命润了,但学生考分不能输,千思万想,必须以此为底线。这是学生、家长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毕竟,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当然无法回避功利性。我们要坚决避免几年前南京市某重点高中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但学生高考成绩严重下滑,导致学生、家长不能接受,社会不能接受,结果形式压力,学校又走回头路的现象发生。从理论上说,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但在现行的高考中很难把握,也许学生素质发展得相当好,却未必能在高考中取得成功,毕竟变数很多,而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