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庆市景园中学 孟玲玲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车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内容。语文课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民族性最强的一个学科,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仍有一些教师采用 " 一言堂 " 、 " 满堂灌 " 的教学方法,把现成结论硬性传达给学生,压抑了他们的思考、鉴赏和创造。这就需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质疑、求异的能力。
( 1 )培养质疑能力。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在疑问时更新、创造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非要 " 打破砂锅问到底 " 不可,我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创设情景等手段努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引趣中启发学生主动质疑,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带着问题思考、辨别,问中求知。这样,使课堂教学化枯燥为丰富,化呆板为活泼,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充分的发挥。如《金色的鱼钩》的教学,我让学生读题目,接着问 ;"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 学生们回答 : 金色。 " 我反问 ;" 文中的鱼钩真的是金色吗 ? 大家认真阅课文,找出正确的答案。 " 通过巧妙提问,调动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激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读后知道,鱼钩生锈了,并不是金色的,于是我趁热打铁,又出示实物一一一个生锈的鱼钩,并让学生观察思考,产生疑问 :" 生锈的鱼钩不是金色的,题目是不是定得不好 ? 否则又是为什么呢 ?" 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最终弄懂了文章中心,鱼钩之 所以金色,指的是老班长的精神闪闪发光。
(2) 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求异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 " 催化剂 " 。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不直接作出准确的结论,让学生多加思维,进行讨论,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探究事情和问题的多个答案,并选出最佳答案,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的发挥。中学生正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年龄,在思维训练申,我针对这些特点,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普通话课上,由于注重语音训练,词语朗读形式单一,学生易产生厌倦、乏味心理。为此,我采用让同学用指定词语连接故事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训练了读音,也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把许多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字词串联
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情节的古今中外、妙趣横生的故事,大家开动脑筋,争先恐后,情绪非常高涨。在写作训练时,我让同学们续写《项链》,大家打开思路、畅所欲言,情节设计既出其不意又合情合理,既有自己的思考又有阅读后的借鉴,都能自圆其说。在思维训练的天地,同学们张开创新的翅膀欢乐地飞翔。再比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大家却在为武松的勇敢威猛喝彩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 :" 老师,您常教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而武松打死了老虎,却得到夸奖呢 ? 。我觉得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正是进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绝佳时机,于是我趁势对该学生的见解给予表扬鼓励,并指出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就不同。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教育的民主性,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机械的灌输式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模仿过程,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气氛的营造上,造就人人参与的民主课堂。在高压中,很难会有创新的种子萌芽。创新的种子生发于关心、爱心、尊重和民主的土壤里,创新的花是开在平视书本、平视教师的自信和心理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的。在民主的课堂上,学生敢于生疑,敢于发问,敢于由此及彼,敢于标新立异,这是学生能够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普通话词语训练课上,起初让同学造个句子都胆怯、紧张,经常造出平淡无奇、没有一点灵气的句子,我并没有因此而批评、挖苦他们,而是积极引导,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打开思路,求新求异,大胆表现,一段时间之后,同学增强了在课堂上的表现勇气,思维变得更加活跃,造向水平和创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是民主的气氛调动了他们的创造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切莫老板着面孔,也不可故作严肃之态,以免人为地造成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望而生畏。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想敢说敢否敢做。评价时教师要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其棒。、 " 这个见解很新颖 " 等,或是 " 不要紧张,慢慢说 " ,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的欲望,也大有裨益。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思想。如《鲸》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然后讨论选出自己组最感兴趣的 " 鲸 " 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大家介绍出来。少了束缚,少了限制,孩子们彻底地舒展自己的个性。大胆地放飞自己想象的翅膀,热烈地讨论,充分地想方法,最后同学们介绍得有特色、有创意,有的采用图画的表现方式来表现 " 鲸大 " 的特点 ; 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 " 鲸吃食、睡觉 " 的特点 ; 有的把嘴 " 的演变过程一点一点地画出来,展示绘大家看。这样的课轻松、自在,学生乐意上,乐意学。
三、引导开放、发散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一 个重要因素。教学申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其开放、发散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师生角色的构成,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维。突破课堂界限,将学科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和学科课外教学结合起来,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开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发散、创新思考问题的潜能。如《月光曲》的教学,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 盲姑娘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时。她会联想到什么 ?" 接着让学生闭目听《月光曲》,并进行角色表演,然后充分自由地想象,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扩展,发散思维得到了训练,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鼓励积极、大胆的创造。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 "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我体会到语文是十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遍布于语文教学的每个角落,阅读是一种创造,写作是一种创造,学习也是二种创造,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创造。学生的潜能犹如一座未开发的金矿,蕴藏丰富,我们必须用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通过与学生真诚相处,正面表扬、及时肯定,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其主观能动的创造。如教古诗《示儿》,我让学生充分诵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及时正面表扬、鼓励、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