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引领 教研支撑
努力打造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
河南镇平县察院小学 李子华
镇平县察院小学是河南省素质教育试点学校、省市管理规范化学校,也是著名的彭雪枫将军的母校。学校现有68个教学班,学生6000余人,教师190余人,作为这样一个规模学校的校长,“与我心有戚戚焉”!我常怀着一种戒慎恐惧、临深履薄的心态,刻苦学习,潜心研究,科研引领,教研支撑,努力打造素质教育的高效课堂,创办一流学校。
一、 科研引领,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雄厚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基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兴校”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校长的共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首先你就得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理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校长必须转变角色,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发展和更新教育观念,启发和指导教师形成“科研兴教”的思想。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行动研究”中,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行家”的转变。因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精心打造一支高效课堂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们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为主,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通过“名师工程”、“教师形象工程”建设活动的开展,培养广大教师的自尊、自爱、自强思想。使每个教师懂得: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善教的老师,使全体教师树立爱岗敬业,安贫乐道,善待学生,教书育人的良好品德。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我们进行课改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我亲自担任组长,统一领导科研兴校工作,并建立了由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 →各年级教研组 → 各实验专题组 → 学校教科研沙龙组成的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科研网络,以此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题实验研究。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这些课题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及前瞻性,在各级、各科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课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课改的工作思路,为此,除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外,还加强了校本教研和培训工作。
校的课堂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发挥课改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在教学管理中,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同志们到外地听课交流,聘请专家教授到校做课改专题报告。学校经常开展送教下乡、送教上山活动,共同提高。近年来,我们在校本教研、各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教科研沙龙活动,逐步提升教研的层次。具体做法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同志们在教学工作出现的疑难、困惑,各组派出代表参加学校的沙龙论坛。例如“百人大班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课改条件下如何落实教学方式的转变",“课改条件下如何落实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等。使全体同志们在研讨中共同提高,在研讨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封闭型的。教学活动局限在封闭的时间(40分钟)、封闭的空间(教室)、封闭的内容(课文中的现成知识)、封闭的方法(教师讲授)之内。这种封闭型的教学模式呆板,学生学得被动。导致传授知识多、培养能力少;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死记硬背多,动手实践少;注意表层多,挖掘内涵少。严重地违犯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采用了“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一个同学科之外的空间相互联系、学科内的诸多要素开放并协调一致的有序体系。课堂教学中诸要素包括内容、方法、过程、评价、实践活动等,打破封闭,全面开放。要体现开放的心态,开放的胸怀,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创造力,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发愤学习,不为挫折所累,善容纳,善创新。使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富有创见的教学方法,而且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建立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搞好开放性教学模式,我们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教师积极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二是坚持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归还给学生,把思维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位学生都有充分时间去读书,钻研文本,有充分时间去思维、争辩,有充分时间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意见,尤其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三是坚持“六个要求”进课堂。①导学和精讲进课堂;②导练和学生自主练习进课堂;③导动和学生明显活动进课堂;④电教手段或教学具进课堂;⑤多形式激励进课堂;⑥学习展示和师生点评进课堂。四是开放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挖掘文本的内涵与实质,找准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增长点,在语文课堂上多采用“假若你是xxx,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训练。数学课堂上要紧紧抓住“想”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实践和研究”的课改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育人氛围,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优化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恐惧、自卑等心理障碍,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开发和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深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愉悦地学习。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之树常青。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恰当选取教材与生活的切入点,努力贴近生活实际,努力使课堂生活化,如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挖掘课文文本内涵,根据课文提供的情节、场景、意趣、人物形象等,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又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对学生渗透了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使许多成年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实验,增强了学生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断地探索实验使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课堂效益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为提高课堂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校的语文教师以大语文观进行教学,即以语文课堂为圆心,向课外、家庭、社会进行延伸,经常组织学生到彭雪枫纪念馆,玉文化中心、电力广场参观采访。到深山区与贫困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等等,学生在这里体验社会,感受生活,受到熏陶。学生写出了大量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感知空间观念、提高计算能力。
近年来,我们认真开展好“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书香班级”、“平安、和谐、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坚持每学年举行一次艺术节活动。艺术节期间,举行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编织、剪纸等作品展览,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每天的课外活动,除了学校统一安排的主题班会、图书阅览、体育艺术活动之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学校开办了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了科技制作、合唱队、舞蹈队、武术队、篮球队、乒乓球队、小画家中心等二十几个团队。每天的课余时间,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里人头攒动,小读者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操场上,体育健儿龙腾虎跃,激烈决逐,各种艺术活动室里,小艺术家们放声高歌,或翩翩起舞,或挥毫泼墨,或精雕细琢,整个校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局面。真正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学校经常组织大型的朗诵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作文竞赛、速算比赛、分析应用题数学竞赛、歌咏比赛、体操比赛、英语口语交际比赛、优秀课本剧比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堂活动,使一大批小舞蹈家、小歌唱家、小画家、小作家、小科学家、小运动健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