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时代要求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联系着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关心语文教学,加入到语文教学的讨论中来,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促进。建国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前进,表现在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语文教学研究正不断引向深入。我国几百万小学语文教师在物质待遇微薄的条件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层出不穷。这些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智力、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实严重
(一)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费时多而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统治课堂,繁琐哲学危害师生。课上,教师大量的时间用在通过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课下,学生的精力用在做大量的机械、重复、无思维价值的作业、练习上。学生,特别是城镇学生的负担很重,语文能力的提高却很缓慢。
(二)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动地学,盲目地练
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揣摩、思考的机会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长此下去,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语文教学十分封闭
教学内容局限在教科书中,教学场所局限在课堂里,人为地割断了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割断了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联系。
(四)抛弃公开课的虚 换回课堂教学真
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课目前还不多,更令人担忧的是,
“
演课
”
的现象时有发生,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当前公开课中的某些不良教风发展膨胀趋势引起了教育界的警惕。教育部曾派出工作组深入到国家实验区听课,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然而一些实验区提供的竟是经过包装的
“
表演课
”
,而且这种现象绝非个别。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语文教学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考试的指挥棒,自上而下一级指挥一级,并且是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方式方法(包括标准化考试)全面指挥。加上教师评优、晋级统统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老师们不得不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
、怎么练。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不得不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生怕哪个问题没问到,考试时学生答不上来;
生怕哪个词、哪个句子没练到,考试时丢分。语文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和魅力,不是脱离语言文字的枯燥乏味的一问一答式的内容分析,就是抽掉内容、情感的千题百练的文字游戏。这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这样做,对相当多的教师来说是违心的。农村语文教学现状的显著特点大都仍是应试教育。它带来种种弊端,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忽视对人的全面培养。
其二,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应用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滞后。同经济比,教育的发展滞后。教育教学的实践同理论比,理论相对滞后。特别是应用理论,还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不能前瞻地、令人满意地回答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这样做不好,那样做不行,究竟怎么做?”反映了广大教师的心声。大家都在呼唤教学理论,特别是科学的、便于操作的先进的语文教学法的指导。
其三,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和素质不高。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端正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一要树立和强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二要树立和强化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靠训练的意识,并使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持久的充分的体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语文教学观念的改变
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今天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他们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各种能力。因此,我们的培养目标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诸方面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树立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振兴中化,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基础教育只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潜能,扬每个学生之所长,使每个学生都成才。
再次,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思想。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比较专制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扭转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克服"唯我独尊"的思想,要真正把学生看成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建立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二)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的改革
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体系,总的来说要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估的激励功能;考查学生的成绩,可以实行评定等级加激励性评语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要全面,要重视朗读、背诵和听说能力的考查;笔试内容要简化,要加强综合性,选择、判断题要慎用,要有思维价值;对教师教学的评估,要把是否重视对学生语文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
(三)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要把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
40
分钟要质量。
1.
要注重启发诱导,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包括学困生)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不仅喜欢学语文,而且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
2.
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大纲规定了各个年段的教学要求,不要超越年段,随意拔高要求。教材不仅规定了教学内容,而且提出了教学要求。每篇课文,每堂语文课都应当突出重点:理解的重点,语言训练的重点,能力培养的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突出重点,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结构,是优化教学过程最重要的体现。
3.
要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在理解能力上,要加强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下力气扭转目前教学中存在的注重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品味的状况,加强有指导、有目的的多种形式的读,并在读中启发学生揣摩、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在表达能力上,也要加强训练的整体性。要在年段要求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写,多一些综合训练,少一些无思维价值的单项训练。当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
进行的理解和运用词、句的训练,以及旨在培养独立识字能力而要求学生掌握的识字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
要继承好的学习语文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不少批评语文教学的文章给今后语文教学开的“药方”是
“多读多写”。多读多写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经验,无疑要继承,但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仅停留在多读多写上,难以培养出跨世纪人才应具有的语文能力,所以要讲究语文训练的科学化。教师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读、写的指导,使学生不仅能读会写,而且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特别是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5.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将学生带入情境的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例如快乐教学在识字教学中也能起到好的作用。利用汉字造字原理创设情境,使独体字形象化;利用汉字结构创设精境,认识形象字的构字特点;凭借情境丰富语汇,在整体中认读运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