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本素质
适应新课程改革
李子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办学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兴衰,更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
校长不仅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和实施办学育人的具体规划,更要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去实现既定的目标。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实施给学校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学校校长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人,需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脉搏,带领学校抢占课程改革的制高点。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富有变革和创新精神。
一是要帮助教师明确新的角色定位。在基础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新的课程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二是改革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评价模式。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二、要有民主管理,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一是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和作用,校长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左右着学校工作的思路和方向,一举一动对全体师生有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影响到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校长,在工作上用“加法”,坚持挑重担;待遇上用“减法”,坚持廉洁作风;方法中用“乘法”,调动大家积极性;荣誉上用“除法”,把功劳归大家。思想上以情导人,工作上以情感人,生活上以情动人,做到送温暖献真情。尤其对学校教师更要多关爱、多体贴,对教师的管理要做到: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管心要关心,关心要真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和谐统一,收到“和谐共振”的管理效果。
二是决策要讲究民主化。决策是校长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我们往往为决策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但只要讲究民主化,校长就不仅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可行。察院小学有
196
位教师,近
7000
名学生,作为校长,必须将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事务,分化成每一个管理者的工作任务,让不同层次的管理者
“
忙
”
起来,让自己
“
闲
”
下来。这样,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者都感受到自己岗位的重要,而且校长还可以从纷繁的锁事中解脱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纵观全局,统筹全盘,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境界。一是在每周召开的行政例会上提出决策内容,(非重大工作)通过讨论群策群力作决定;二是把一些重大的决策草案的任务分解给分管校长,各分管校长组织中层管理者和相关人员研究,提出决策意见,再集体通过;三是涉及全校性的重大工作,先由分管校长与处室人员一起拟出决策草案,交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或召开民主恳谈会予以修正后通过。这样的决策过程发挥了分管校长和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潜能,汲取了全体教工的智慧,尊重了各个层面管理者的民主权利,也加深了学校教工对决策的理解,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是管理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呼唤着教育民主。现代社会里人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且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广大教师积极要求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就是现代学校管理中广大教师渴望民主的具体表现。这就要求校长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只有实行民主管理,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教研制度,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在民主管理中,校长要树立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就是以教师为本,要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把教师放在第一位,重视和强调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是教师在学校管理中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使广大教师在人格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尊重,以教师为本,注重广大教师的主体参与,是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是要有科学的管理技巧。学校工作的特点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把学校管理得井然有序,运转自如,校长必须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当前,着眼将来,科学地组建管理系统,建立懂政治、会决策、善管理的行政领导班子,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显其能、相互支持,团结一致的领导集体。建立健全,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条例。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在于爱护人、规范人。这就必须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出发,既要从“适度”出发,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又要从“适情”出发,个别人个别对待,灵活变通。做到既不失规章制度尊严,又不产生逆反心理。生硬地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是一种巧妙的怠工,同样,迁就、姑息、袒护,也是管理者的失职。
教师中这样或那样违章行为,在所难免;作为学校管理者对这种人以章责罚,实属理所当然。但必须将以章责罚与以情疏导结合起来。以感情沟通为载体,针对不同情节,采取不同的以情疏导的策略,或以情感化,促其悦纳责罚,汲取教训,或以疏导碰撞,促其更新观念,矫正不良行为。
三、
要有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走科研兴校的路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科研治校”已成为新时期学校校长的共识。
校长一是应该摆脱繁琐的行政事务,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一些教育实践上。为此,校长切不可以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自居,拿着指挥棒指手划脚。而应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校长既要研究教,还要研究学,以身作则,让教师深刻领悟“教会打渔,远比给鱼吃重要”的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
“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首先你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理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
”
这一精辟论断揭示了校长必须转变角色,充当先进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带领教师深入研究、发展和更新教育观念,启发和指导教师形成
“
科研兴校
”
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校长必须坚持经常到第一线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参与教育实验,探索教育规律,时常与教师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直接体察和领悟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思想。
为此,作为学校校长,除了要精通一两门主科教学外,对其他学科也应有所把握,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课题的研究,努力从“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化,从“理论型”向“科研型”转变。勇于承担研究课题,运用现代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教学现象,总结教学得失,将点滴经验积累起来,进行理性思考,辨证分析,努力提高自身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是要创建一支科研队伍,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校长应牢固树立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的意识,下大力气培养出自己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构筑起人才高地,多培养出几个
"
明星级
"
、
"
大师级
"
的教师,以带动学校整体教科研水平向前推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资源平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概念是大大丰富了,教师也成为课程资源,这已是不争之实。在新课程里,尊重并支持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给他们创造更为宽松的空间,允许他们创造,关注并能推进教师的成长已至关重要。教师在新课程建设中的地位是校长取代不了的,教师是新课程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校长要鼓励教师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把教师看作是
"
长明灯
"
,他们需要不断地充电学习,不断地发展提高,要关注教师的
"
给养
"
补充,要从人、财、物等万面金力打造硬件设施,构建教师自我发展的资源平台,更多地关注新课程与教师的同步成长。
三是要深入到教学第一线,让教师听到校长的声音。首先作为校长应通过深入教学第
--
,线熟悉教学工作业务,
要经常性走进课堂,了解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制定出简明、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诊断、调控全校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办法
:
熟悉主要学科的教学,在
1-2
门学科教学中有较高的造诣,是本校学科带头人
;
熟悉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听课、评课能力,能指导并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次还要具备帮助指导教师选准研究课题、运用教育科研万法来处理教科研结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夯实自己的教学
"
内功
"
,进入科研的高层次、高境界。另外,校长需要在与教师的交流合作中将自己的见解表述得中肯中的且深入浅出,让自己的教科研指导能力产使教师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思想,并在无形之申接受你的影响。
四、要有超前的创新素质、科学的决策素质、高超的协调素质。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校长一是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敏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吃苦,勤于总结,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作为学校的校长,在工作指导思想上,要永不满足。不能自我陶醉,要锐意改革;不能墨守陈规,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超前意识来看待现状。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校长要永远从研究的观点出发,来看待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工作才能不断创新。”其次,要勇攀高峰。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同样,教育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一个优秀的校长要立志办一流的学校,育一流的人才,出一流效益。办人民满意和社会满意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新理论,研究学校管理的新问题,探讨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新方法,总结科学治校的新经验。只有这样,管理才能抓到实处,创新才能高屋建瓴,才能站得高、看得准、行得远。
二是具有科学的决策素质。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是一系列的决策。这说明决策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统帅作用。作为学校的校长、决策者,就要不断获得信息、加工信息、发出信息,没有第一手可靠信息为依据,以老经验相当然是不能作出科学正确决策的。学校校长,必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认识学校教育过程中某些现象,探索其发展规律,才能全面客观地、敏锐地把握各种信息,掌握准确可靠的细节材料,对学校的决策要体现人性化,要调动全体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使决策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民主性,避免在决策中犯主观片观的错误。
三要有高超的协调素质。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平时的工作中和其他部门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作为学校校长,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或其他部门的资助和帮扶,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快速、和谐的发展。同时做为学校校长在社会上也应树好教育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家长的好评。在学校内部,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工作协调,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工作协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作协调等,都要求学校校长具有高超的协调艺术,这些都要求学校校长宏观把握,微观协调,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健康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实践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和现代意识既是校长治校取得成功的保证,更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实践新课程的成败,所以校长要不断积累学习,提高人格品味,加强能力锻炼,铸就优良品质,做到厚德博识,开拓创新,不辱时代使命。
只有这样,学校管理才会上水平,办学效益才会上台阶,人民才会满意,社会才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