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安阳桥小学 王凤琴
新课程改革如同清新自然的风,吹绿了教育的田野,吹走了陈旧的阴霾,为孩子带来更深远,更广阔的天空。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新者,要求校长成为积极有效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者。简言之,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同时也只有充满生机的学校才能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因此,如何使学校获得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是关系到新课改的关键问题,更是摆在每位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以人为本,加强领导
拿破伦有句名言:“狮子所领导的羊部队,一定能够打败羊所率领的狮子部队。”一所成功的学校必须有一支素质过硬、精诚团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队伍。因此,要不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德才兼备和干部“四化”标准,实行学校领导竞聘上岗制度,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把品德高尚、组织领导能力强,有较高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主要领导岗位上来,使学校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学校的领跑人。校级领导优化组合,中层领导竞聘上岗。竞聘教师人人发表竞职演说,然后进行民意测评,教师满意率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经竞聘领导小组审核,校长下发聘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展示了中层领导的自身素质,也树立了他们在教师中的威信,还增强了他们的危机感,更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工作。如此一来,全校教职工就会树立强烈的团队意识,同心同德,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班子确定后,要树立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及时制定切实可行、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规章制度。制度中以激励机制为主旋律,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做,怎样能做好,激发教职员工的参与热情,使大家达成共识,教师们把自己看作是对整个管理体系都至关重要的领导者,把学校当成自己温馨的家庭,把学生当成自己宝贝的孩子,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构建学习型、服务型学校。学校就是教师发展的摇篮,就是学生成材的沃土。
二、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发展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最好最优发展,也就是说学校中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要得到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学生的发展并不是意味着必须牺牲教师的发展,相反只有教师真正发展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发展是教师管理的内涵。
1
、教师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教师正确的职业观,高尚的品德和职业荣誉感。
首先,突出人本管理,加强师德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在师德建设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看待教育主体,树立新时期的教师形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看《师德风范》《全国优秀教师报告会》等录像后,让每位教师都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师中间广泛交流,营造以德治校的氛围。注重“教师有教师样子”的形象塑造,期末可评选“师德十佳标兵”,在教师中树立榜样。
其次,学校改革评价机制要注重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使每位教师都有一种成就感。领导对教师的态度、认可程度、信任及重用程度,对教师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士为知已者死”,领导者只有把尊重教师的人格,承认教师的劳动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才可能使人本管理发挥最大的效应。期末学校可对教师的工作从多个方面进行认定,“教学成绩优秀奖”“优秀教师”“特殊贡献奖”“先进班集体” “教科研先进个人”“先进教研组”“十佳师德标兵”等多角度地评价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通过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体会到教师的工作有干头,有奔头,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有了良好的职业感受为支点,广大教师就能够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信和超越发展的欲望。
2
、
改革备课制度,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教师施展才华,自我提高,开辟通道和基地。
①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备课一味地流于形式,而忽视了备课的内质,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机械地依赖教参,缺乏创意的备课,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对教师备课不作过深过细的要求。教师的备课带有开放性、富有个性,教师既可以旧案新备,也可以使用卡片式备课,这样就使教师从繁重无效地重复备课、应付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自修、研讨、反思提供可靠的保证。
②保证教师有大量的自修时间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以此实现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教师除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料学习外,学校教导处还应广泛收集学习资料,及时印发给每位教师,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刊物,汲取先进的科学教育理论,了解最前沿的教科研信息,在视野上占据制高点,自上而下的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目的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③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经常进行教学反思,问题的提出,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纠正的措施,使教师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并时刻触发灵感,从而轻松地进入教科研领域。教导处可将教师每月的反思整理修改后,编印成书。
④保证业务学习时间。学校固定业务学习时间。每月最后一周举行主题漫谈,有专人主持,教师根据主题学习准备资料,积极参与漫谈,促进研与教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苏霍姆林斯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大声呼吁: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营养的最好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因此,学校要注重激发教师阅读的积极性,保证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读一本教育论著,并有学习笔记。
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是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目的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现自己潜能的地方,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合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心理品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学校最根本的生命意义。
1
、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最直接的感应场,它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人的直观感觉,无形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作用。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起着渗透和暗示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环境造就人才”就是这个道理。健康、优美的环境能造就出一批个性正常发展、人格健全、行为端正、品质良好的人。这说明健康的学校环境,还依赖于学校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大到学校的办学宗旨,小到学校的一草一木。
为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要对校园、楼内等处的环境进行精心地设计。如
在学校大门口用镏金大字镌刻着学校向家长的郑重承诺,请家长监督,使教师警醒。
进入校园“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宣传牌首先映入眼帘;“新世纪,我能行,我最棒”“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教育标语更加醒目。
校园里绿草茵茵,花香阵阵,假山流水,戏鱼群群,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教师、学生在此其间,快乐地工作、学习,受到熏陶。走廊里,墙壁上都是宣传阵地,一幅幅动感卡通图案,一句句充满童真童趣的话语,启迪了学生的心智,规范了学生的言行。教室是学生的精神乐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色。看,这里是海底世界,学生的各科作品是海里熠熠发光的珍珠;瞧,那里是香山红叶,张张奖状是片片红枫叶。学校是学生们的,学校的一切都应为了学生。
会议室内悬挂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警示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线。
2
、齐抓共管,养成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不良习惯是困扰管理的一大障碍,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把日常的行为内化为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坚持“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的理念。实行校长带班,主任、教研组长参与的值周制度,值周人员每天提前三十分钟到校,走入学生,关注学生,巡视检查,及时提醒学生的行为,每周将涌现的好现象和出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意识能力,认识自己在习惯养成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学生具有不断向上发展的意向。好的习惯养成了,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化管理。
3
、多一把尺子,全方位评价
智能的多元化,使各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优缺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往往在某些地方或某一方面才华出众,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一般,甚至很差。我们应该多用几把尺子去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要求学生,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全面系统的评价内容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多次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在不同方面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发挥了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一个学生不可能样样都强,但也很少有人样样都弱,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最佳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之成为各类型的人才。
4
、家校社形成合力,共同施教
学校、家庭、社会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的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交流、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施教。
学生的住址、通讯联系方式、家庭状况老师全部掌握,并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学生发展变化,减少教育的空档时间。建立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随时都可到校学生处申请家访,充分发挥教师与家庭联教作用。建立家长会制度,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全班家长会,四次分层家长会(正式开会前,各教研组要举行家长会模拟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与互相支持,形成了和谐的家校联系。
肖川教授曾说过:“作为卓越的学校领导者,首先要坚守人必须获得自由、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那么,一所成功的学校,就应该事事处处凸现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坚持人文关怀的阳光理念,构建和谐理想的校园,使学校成为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