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思考
山西省长治市第五中学
王剑隆(校长) 刘燕 孔令芳 史荷花
【摘要】 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出了
“降低教学起点”找准 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构建“、集约、适度、”的有效课堂的理念。
[
关键词] 教学有效性、教学起点、
自然、集约、适度、和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我们认为充满活力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具有下面一些标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学生成长”。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我们坚持了以下理念。
一、“降低教学起点”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起点,而找寻“起点”方法不外两种:一是从教材中找起点,把教材的起点内容作为教学起点;二是从教师自身的经验储备中找起点,把自己认为合适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起点。这两种策略都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唯有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起点,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望而生畏,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教育专家提出课堂教学要“降低教学起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降低教学起点?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起点?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不同境遇:迷茫状、困惑状、陶醉状、苦不堪言状、若有所思状……这时教师的针对性教学启动,对目光迷离者可以考虑调整学习目标和难度;对困惑者可使其稍安勿躁,那是幡然醒悟前的必经阶段;对陶醉者、若有所思者无需打扰;面对痛苦者可能需要悄声细语指点迷津……。在教学中要贯彻深入浅出的要求,把复杂的内容讲得简单明了,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把抽象的原理概念讲得生动形象,进而充分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以不断提高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能力。读懂学生,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是带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进入教室的,而不是一张任凭涂画的白纸或任意装填的容器。他们正是凭借这些先前的经验,来认识、理解、解释新的世界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全面分析学情,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设计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前苏
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使学生置身事中,学生就会用极大的热情去发现、去探索、去参与。学生的思路就会变得开阔,学习充满了情趣。学习一旦成为学生主体的需要,那种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教师意料的。
“降低教学起点”是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是一门教学中的深奥艺术。“低起点”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学:”让基础中等的学生“愿学”让基础厚实的学生“乐学。”真正使课堂教学有效。
二、构建“自然、集约、适度、和谐”的有效课堂
建构出新型的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性课堂 。要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元素,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资源的开发、课堂教学的进度、师生关系的相处等多种元素。我们倡导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观:顺势而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蓬勃成长;集约的教学原则,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学空间兼收释放:适度的教学过程,教学进度与学生接受度的最佳契合;和谐的追求目标,师生关系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学科素养与生命阅历的共同提升。
1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激活生命蓬勃成长
“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学生的成长应顺应其自然本性,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从而实现充满个体差异化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用平等的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待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亲历参与中促发生命的成长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学习,从容逡巡于字里行间,于无声处润泽生命。
主体参与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主体参与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理解思辨力走进课堂,新知识宛如田野中等待发现的奇花异草,每一次相遇到相识都伴随着惊奇与惊喜。浸润于书香,含英咀华,物我两忘,这种深刻的学习体验,通过课堂教学流程、思维情感的聚焦投入、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进而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
2、
教学资源精当整合,教学空间兼收释放
有效课堂教学要贯彻集约化的教学原则,做到教学资源的整合,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最适合教学的典型例子,从丰富翔实的热点材料的背后探寻最本质的东西,从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中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集约是厚积薄发后的一种简约。我们既反对教学例证满天飞式冲淡主题的课堂现象,也反对教学中缺乏鲜活实例的“裸视现象”。在集约化原则之下,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加减法”,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华所在,删减具有交叉冗余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抓住有效资源和课程主线,在最简约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最丰富的知识元素、最开放的问题探寻空间,让兼收并蓄的课堂教学绽放出学生最精彩的思维火花,营造学生最有收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思维上的高峰体验。
新课程就删除了原来繁、难、偏、旧的东西,而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东西。
3
、教学进度适当有序,学习进度适度高效
教学是一种平衡的、动态的、和谐的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教得越多,不等于学得越多。教得越快,学生没有没有感悟与收获。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有自身的规律可循,只有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接受度的最佳契合,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遵循教学发展规律,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大跃进”。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新教材知识容量大,按照课时规定无法完成教学进度。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旧教材中作为重点而在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对某些在新教材中以辅文形式出现、课程标准要求仅作一般性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要向学生做详细的分析了。如老师们再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提高要求。这结果不仅影响教学进度,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课程太深奥了,有的学生因此对某门课程产生反感。这就要求老师们根除传统观念,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尊重教材,备课之前,首先列出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细目表,做到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4
、
课堂教学和谐多元,师生成长和谐共建
“和谐”是有效课堂的追求目标,课堂教学要体现塑造学生和谐健全人格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让人学会“从善如流”,教育的深度追求是实现教育对人性的滋养与提升,而师生分享探索思考的过程才有教学相长的“双赢”。为此,要贯彻下列原则:
一是差异性原则,要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思维多元化,正是差异的存在,自然界才会和谐,课堂才会和谐。每个学生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智能特点,对知识的理解和概括可能风格各异。或稚嫩简单,或图文并茂、或繁复琐碎、或凝练有序。但只有学习者深深嵌入学习中去总结提炼,才会有丰富,个
性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指导要相机而动,
或深入浅出,或删繁就简,或提纲挈领,或导向高远,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二是共生性原则,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互相依存、互相交流、共同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困惑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忘了上课是师生的共同劳动。”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诉”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都成为知识、情感、能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彼此开展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释放课堂的最大能量,与文本对话,用心灵交流,让学生在深度对话中展开人生思索,体验生活的真实和生命的厚重,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其中生根、发芽、成形。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生命在课堂,学生生命的充实与升华也在课堂。有生命力、富有朝气的有效的课堂不仅是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所向往的,也是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给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因此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自己最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