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回归“学校”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崔松亮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12

回归“学校”

 

山西省晋城市实验中学    校长 崔松亮

 

  内容提要 :“学校” 的主体是“学”。应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给自己的学生以最适合的教育,从而“授之于渔”。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复制成自己,最重要的是,能将学生领进让其感兴趣、有信心去学习探究某个学科知识的境界,即:教学生做人,领学生进门。

关键词 :“学”校    “教”校    学导    学知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际来,却又像教校。这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这是陶行知先生所著《教学合一》一文中的一段话,此文原载于1919224《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1号。可叹的是,时隔近百年的今天,这个话题依然为我们相当一部分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所困惑。其实,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不只“教(jiāo)校”依旧泛滥,更有甚者,若称其为“灌校也绝非一种夸张。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每当想到“钱学森之问”,心里便有一种隐隐的痛,其问的不只是大学教育,深知那一定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种下了隐患。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何只是从大学才开始的?

一、文差一字,行别千里

“教”字的意义,在不同词中使用,读音不同,意义也有区别。在“教书”一词中读教(jiāo),其字意是:传授。在“教师”“教学”等词中读教(jiào),其字意含:教导、指导。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单纯传递知识的角色。

“‘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一句话,他还讲:“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上“学”与“教(jiāo)”二字的意义,足见“学校” 的主体是“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则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渐渐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探索创新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因为为人,随便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与学生经验不同,环境不同,所以合乎我们意的,未必合乎学生的意。”陶公此经典的论述告诉我们,办教育就应该办符合教学规律的“学校”,而不是“教校”,更不是“灌校”。我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若是能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事,就不该剥夺他们获取经验的机会,道德上的经验亦如此。作为教师,不得做越俎代庖之事,别把本应由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都变成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说与灌输,看上去表现出的是教师的勤劳与敬业,实质上剥夺的是学生的训练机会。“学校”与“‘教(jiāo)’校”虽只相差一字,但其不同的操练,结果将分别造就出何等的国民便不言而喻。一字之差,牵国之命运矣。

二、学而又导,践行百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让国人渐渐感到科技之重要、教育之关键;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直至2010年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让我们越来越冷静下来思考我们教育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出路在哪里。二十多年来,一大批教育工作者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曙光,同时也让我们回过神儿来回味陶公在九十年前关于“学”与“教”的论述。让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是欣喜还是惋惜!近年来,“杜郎口模式”“洋思模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及方法相继登台,但我认为,无论其模式如何花样百态,其成功之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学为先,学为主,教导之,授渔之。其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应为眼花缭乱的模式而束缚和困扰。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环境、人文、风俗、文化、事物完全相同的两个城市、两个学校、两个家庭。因此,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所以,对任何“模式”一味的照搬与生硬的模仿,以及机械的使用统一的“模式”去培养万变的学生的做法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只要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依照规律,结合所在环境及教师自身条件、学生具体实际去尽情的发挥自己,给自己的学生以最适合的教育,就能变“让学生天天在老师那里拿到鱼”为“在老师的教导下成为渔。”

三、“教知”有限,“学知”无边

教师的责任并不是把学生复制成自己,教育的责任也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只会传递固有知识的教书先生。教师掌握的那点知识别指望你的学生都熟记,要知道眼下特别是将来会有很多方面的知识你一定没有你的学生懂得的多。作为教师最关键的是,你要能领着他们进入一种让其感兴趣、有信心去学习去探究某个学科知识的境界,如此你才能算得上是让学生“入了门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如此,我们这些只具备有限知识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各级各类的创新型人才乃至科学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更多的学生达到就连我们这些教师也没能到达的那“成功的彼岸”。教师的职责主要就是做好两点:一是教学生做人。这要求教师要有相对完美高尚的人格、人品及思想道德素质。任何的脾气暴怒、性格偏激甚至社会仇恨等等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同时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二是领学生进门。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我坚信这个观点,对于一个有正常智力的学生而言,相应教材上的有些内容连学生自己都能读懂,如果说还有什么你教不会的话,那只能说你还根本没有把他“领进门”。如此看来,教室里坐在教师眼皮底下的学生,又有多少根本就没被你领进那个学科知识的门槛?可想而知,那些毫无兴趣也无信心可言地接受老师灌输的学生们该是学的何等的痛苦?

  总之,创新型人才不是教出来的,科学家也不是教出来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本着“学为主,学为先;教导之,授渔之”的教学理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让那些“教校” “灌校”回归“学校”,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回归到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的轨道上来,这才是教育的唯一出路,这才是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优秀的科学家乃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唯一可能。 

参考文献:

[1] 教学合一.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新教育.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