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学校长应具备的管理意识
河南省浚县一中 吕中波校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中国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南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因此,《纲要》对教育部门,特别是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校长要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具备先进的意识。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中学校长应具备以下几种意识,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要有“角色”意识,准确定位身份,做“职业型”校长
新形势下,校长已不仅仅是一种职务,更是一种职业,每一位校长都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作为担负学校全面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校长,必须有修养和能力,有广博的学识和兴趣,并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新信息。校长的角色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职务性质、岗位职责、权利地位有明确的认识。被聘任为校长后,他的职责权利就发生了变化,职务既赋予了他必要的权力,也赋予了他相应的责任。每个校长都应该使自己的言行与职务相称,应该永远铭记着党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认真履行校长工作职责,时时处处做教师的榜样,关心师生的疾苦,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成为一个赢得拥护与信任的“领导角色”。
二、要有“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人文型”校长
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有亲师意识,校长的威望来自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耐心倾听教师的心声,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和监督。校长管理的关键是倡导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充分尊重教师、理解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努力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使教师自觉地追求专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以此成为教职工成就事业的坚实基础,体现出教职工在社会上的优越地位。在校内要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职工处在一种愉快、幸福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以人为本体现在学生管理教育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对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培养出体格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三、要有“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做“法治型”校长
实行人性化管理,更需要“法治”,“法治”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依法治校的“法”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国家关于教育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方针、政策,也包括学校内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依法治校,就是要学习、遵守、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抓好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法治校,要符合教育规律,要代表广大教职工的民意,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工作的性质和教师劳动的特点,还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点。校长应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制度,要求师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校管理才能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照章办事。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同时,要创新管理体制,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学校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四、要有“质量”意识,确立教育教学的质量意识,做“质量型”校长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依据。要提高质量,首先,应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要千方百计地把狠抓质量的意识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质量意识,并使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第二,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校长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抓好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狠抓高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有抓实效、讲实绩的意识,把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
五、要有“特色”意识,走特色办学之路,做“特色型”校长
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一个特色校长就能办出一所特色学校,创办出一所有成功特色的品牌学校。没有特色办学思想的校长,就不会产生有特色的学校。因此,校长的特色办学思想要在学校领导层的意识与学校管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渗透于学校的工作中,成为全体师生自觉参与、共同追求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与提升。一个成熟的校长,就应该有一个明晰的办学思路,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制定学校的中长远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整合教育资源,寻找机会和途径,去解决学校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改革和发展中树品牌,创特色。实现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校长;高素质的校长,需要有应对新形势而具备的各种管理意识。学校各项工作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校长应该勤奋工作,深怀成就之心,恪守为官之责,用自己的苦干、实干、巧干来推动学校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