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王红微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4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中学   王红微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今天的实践新课程要求我们既要对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继续坚持,又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大胆改革。

【关键词】

突破与创新     整体把握教材     模块整合    概念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诸多改变,课程观念变了,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历史学科传统体系和结构变了。我们在课程实施、教学管理能力上面临了不少新的挑战,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实践行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又知道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我想今天的实践新课程也不例外。我们既要对以往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有效做法继续坚持,也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大胆改革。我在近三年的实践新课程过程中,尝试了一些做法,积极促进了历史教学的开展。

一、认真研究新课程下的课程标准,发现其突破和创新,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不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更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所以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统帅、是依据。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标对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注重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等等。比如必修2课的课标做了这样描述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这个模块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史,二是社会生活史。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学科体系实际上是“一主两从”的通史体系。“一主”是指以政治史为历史学科体系的主体,而阶级斗争史又是政治史的主体。“两从”是指经济史和文化史,二者从属于政治史。而新课标改通史体例为专题史体例,为经济史设置一个模块。并在此模块下设置了七个经济史专题和一个社会生活史专题,每一个方面又有若干学习要点。总之,由专题、方面、要点三级层次构成的经济史模块,涵盖古今,涉及中外,知识系统,重点突出。可以说自成体系。同时课标提出了经济史教学的新理念,如关注生活、合理地吸收社会史研究新成果、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史并重等理念。再比如以往学习的英法美德资产阶级革命或统一,我们关注革命事件本身,而新课程是从近代国家整体、民主制度等角度学习、了解这些内容,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可见理解掌握课标的理念和内容就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向。

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文明史观出发,整体把握教材,克服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近年来,史学界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同时,更加关注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及社会史观,这几种史观虽然都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但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兴起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而文明史观则更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我深刻领会到课标和教科书对文明史观的体现。比如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要吸收优秀文明成果”“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等,这是文明史观的渗透。而教材编排上更是突出,必修1颠覆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摒弃了那些残酷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及影响。以及新中国的政治文明成就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必修2则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也突出了工业文明引领的工业文明的历程。而必修3更是将反应文明成果的文化史内容提升到整个高中课程的三分之一的比重,加之选修课的内容,这方面比重更大。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以文明史观为线索,为提纲,为抓手,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整体把握教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材内容安排的跳跃、不系统,学生知识不连贯的一些现象,避免学生“见树不见林”。

三、充分理解新教材结构安排,加强各个模块学习的相互联系,不可孤立操作。 采取模块教学,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中外合编的历史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较为灵活,但明显存在知识的跳跃、缺失等问题。另外我们常说的:经济是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又受到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而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称,是人类整个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所以学习任何一个模块时,都要做到互相联系,不可孤立教学。另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我想这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罗嗦,而是从不同侧面来反映同一个历史事件。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必修三本书都有介绍,同盟会成立的内容,13中有介绍,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模块之间的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统筹兼顾。从不同层面,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入地联系,使学生较好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比较分析的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这一点在必修三的教学时,特别突出。

四、教学中更加注重概念教学。 与传历史教材相比,我感觉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在分量上有所增多,但教材的难易度与教材的厚度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明显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高了,因为新课标关注的不只是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而是三维目标,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是要记忆和理解一些历史知识方面的内容,更要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历史思维的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学生说:历史不如政治好学,政治只要记住几点就可以,而历史记住了还是不知怎么答题。这就证明: 没有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新课标下历史教学点要求。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精心安排、选择以外,特别注重从概念出发,说理透彻,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实质。如:必修2第一专题中的“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从定义上让学生区分,学生很难把握,但要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特点及存在阶段方面区分,学生就好掌握了。“‘原始’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主要地位,实行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基本与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铁犁牛耕为典型形态,BC2000多年前的虞夏之际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传统农业一直延续到近代,至今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之中。”这不仅加强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清晰的脉络。再比如,必修3的第八单元《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我认为学生只要理解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概念,那么学生才能感受、欣赏文学、美术、音乐上的作品,理解其深刻寓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这课教学我求助于语文老师,把孙博老师请到了我的历史课堂,他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为例证,详细解析了这三个概念,我接着补充了这三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历史背景,而学生则是欣赏、理解课本的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既省时、又省力,非常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练习中发现,这部分内容学生记忆非常扎实。

新课改新课程,对于每一个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次的挑战,也是专业发展的良好机遇。那就让我们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吧。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 I   II   III

中学历史教学 -----20108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