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心态
鉴赏爱情描写
——中学生阅读名著指导方法举隅
教育部新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要读大量的名著,并列出了参考书目,其中所列的名著不少都是以爱情描写为主要内容的,比如巴金的《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在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开设选修课,其中不少选修课也不可回避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著名作品,如《红楼梦》《西厢记》等。在现实的学校教学中,不少学生经常接触的一些读物,也往往充斥着大量的爱情故事;而一些地摊上的“垃圾文学”更以赤裸裸的性欲描写来引诱青少年学生。我们无法将学生置于真空之中,也无力阻止学生接触这些读物,面对这种情况,引导学生识别美丑,鉴别高下,使青年学生主动在头脑中筑起“防火墙”,这就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修养既包括人的艺术品质、艺术情操,也包括艺术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品质、艺术情操和艺术素养,增强学生鉴赏文学名著中的爱情描写的能力。为此,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筑篱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即使对于那些不健康的作品,他能以批评的眼光去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之,一个思想不高尚的人,即使看一些公认的名著,他也会努力去寻找感官刺激,陷入低级趣味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结果是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教师在教学中应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比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宣讲高尚爱情的标准,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经常开展主题班会,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爱情才是高尚的爱情;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名人的爱情故事如马克思与燕妮、孙中山与宋庆龄、鲁迅与许广平、周恩来与邓颖超等,讲他们如何忠贞不渝,讲他们如何把自己的爱情和伟大的事业结合,讲他们如何超越世俗的偏见,勇敢追求高尚的爱情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爱情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揭面纱——理智地看待文学名著的爱情描写
文学作品与爱情联姻,这是文学作品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爱情作为男女之间以性爱为基础的情感,是绝大多数人都要亲自感受的内心体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主要内容。人在一生中,总免不了要与异性发生爱情关系。文学是人学,当然要反映人的喜怒哀乐,这就决定了文学和爱情的不解之缘。从世界上各个古老的民族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作品起,一直到后来各个时代所产生的许许多多的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有哪一部不写男女的爱情呢?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就曾经指出过这一事实:两性间的爱情,在最近一百多年间,“已经成了一切诗歌都围绕它旋转的轴心了”。理解了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就不会视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描写为洪水猛兽;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会消除对爱情的神秘感,为正确看待爱情描写奠定了基础。
三、懂技巧——熟悉爱情描写的常用手法
让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爱情描写的技巧,是增强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减轻爱情描写对学生负面影响的重要一环。比如孙犁的《荷花淀》写几个女人去探望丈夫前的对白:“听说他们还没有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些话为自己去看丈夫找借口,将对丈夫的爱表达得委婉含蓄,很有生活气息,很耐读。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段描写与乐府民歌《上邪》进行比较,“上邪,吾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女主人公直抒胸臆,诉说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即使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也绝然不变。与课文中这几个女人的表白虽方式迥然不同,但同样震撼心灵,同样动人心魄。再比如舒婷的《致橡树》,诗中写到“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枝木绵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里的爱情描写属于托物比照式,即在描写爱情时,采用比喻、比拟、对照等多种手法,托外物言情。在教学时,如能够将它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刘禹锡《竹枝词》“花开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等爱情描写进行比较学习,学生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爱情描写的技巧,增强对文学中的爱情描写进行理性分析的兴趣。
四、辨高下——分析爱情描写的作用
爱情描写在文中绝对有高下之分,那么,怎样辨别爱情描写的高下呢?“黄色爱情小说”和“拳头+枕头”式的所谓“武侠小说”常常是以爱情描写来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往往以显露的性欲描写吸引读者,这绝对应该鄙弃;伟大作品的爱情描写,决非为写爱情而写爱情,更不是低级趣味的“调味品”,它往往是社会生活的高度隆缩、人生真谛的有力凸现。梁山伯和祝英台尽管相互爱慕,却不能结合;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妻恩爱,却被活活拆散;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敌不过世俗强加的“金玉良缘”,我们透过这些悲剧,看到的却是封建专制的罪恶。《巴黎圣母院》中围绕爱斯梅哈尔达的爱情,读者看到的是美丑迥异的灵魂;《简·爱》中简·爱的抉择,激励着人们正确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奥赛罗的悲剧,揭示了虚荣、猜忌、嫉妒的恶果。这些爱情描写,往往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是指示人生真谛的路标。对于一些公认的伟大作品如《红楼梦》《金瓶梅》《废都》等的“性爱”描写的片段或大量的性爱描写应该分析作者创作态度是否严肃、是否有着重要的艺术目的。曹雪芹写贾宝玉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对于刻画进入“青春期”的性格复杂的“宝二爷”形象、表现工于心计的袭人的性格、揭示当时不合理的主奴关系均有重要作用;《金瓶梅》中满篇写西门庆的荒淫,不但是明代的风气所致,更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使然,作者通过西门庆这一恶霸的刻画,揭露了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黑暗,预示了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前景,因此有人评曰“真正社会小说,不得以淫书目之”。在《废都》扉页作者贾平凹申明“惟有心灵真实,任人笑骂评说”,就明确表明了作者创作的严肃态度,对小说中庄之蝶与多个女人的显露的性爱描写,也是为了揭示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失衡,凸显新的道德规范未建立起来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揭示出“废”这一深刻主题。这当然是那些着意渲染色情、挑逗肉欲的“垃圾文学”所不可比拟的。
以上方面是笔者在培养学生高尚的爱情观、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所作的尝试。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爱情,令人消魂;爱情描写,令人沉醉;培养学生理智看待爱情,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爱情描写,绝对是语文教师乃至于全体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让我们勉力同行吧!
作者简介:
张 琪( 1965.07 ——),男,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四川省中语会会员,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现任四川省达县中学副校长,著有教育教学专著《滋兰树蕙集》《赏石头、辨风月、品红楼》《悬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