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均衡之惑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胡家权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7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小学   胡家权校长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 30 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已经、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和变革。中国教育也经历了扫除文盲,解决一无两有,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等重大变化,有学上,上得起学已经不是问题,然而社会对教育并不满意。人们呼唤着教育公平,期待着上好学。

多年来,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分化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极端不均衡。据 2010 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每 5 所小学不足一名英语教师的县全国还有 500 多个,而在很多城市甚至从幼儿园就普及了英语教学,这很好的说明了城乡差别;在地区差别方面,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提供的数据:在全国 31 个省、区、直辖市中,学生生均预算类教育事业费的拨款相差 6 8 倍,如 2010 年上海是生均 14000 元,而中西部省区只有 1 2 千元。贫富分化方面,无数偏远省区以及众多贫困县的小学连像样的课桌椅都没有,众多城市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简陋,教师奇缺是这些学校的通病,以致这些学校随时面临着关门的危险。然而据专家调查,中国北上广深的很多学校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巨大的差异导致中国社会产生了疯狂的择校。以北京为例其择校存在如下乱象 : 一是费用高昂、二是形式多样、三是特权泛滥、四是房价高企、五是利益链形成。

不仅家长择校乱象丛生,优质学校自身的招生也无所适从。于是每到招生季节,学生拼命往优质学校挤,优质学校拼命往外推。

人们都在问:“教育怎么了?”择校成了距高考之后教育的又一个大的社会问题。教育的巨大的不均衡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

然而,我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这个短期是指到 2020 年,哪怕是相对的均衡或者是县域城乡均衡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正当其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刻不容缓,同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作为口号、理想、策略和抓手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教育发展。”

二、原因分析

我之所以有上述判断,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教育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

1 、经济基础 :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中国在用世界3%的教育经费支撑全世界20%的教育。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而推进教育均衡是要有巨大的教育投入的,没有巨大投入,推进均衡只是一句空话。

2 、社会制度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设计、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与户口挂钩的差异国民待遇制度。以及纵多社会保障的差异设计对教育有重大影响。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均未普遍建立,人们都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拼命读书。而要读好书,就要择好校。

3 、人口政策 :中国30年来的计划生育与独生子女政策,使唯一的孩子肩负了家庭的全部希望与重托,孩子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其个人的事,更是整个家族的荣辱成败,谁都输不起。

4 、唯文凭论 :在中国这个无比重视分数、学历的社会,一般来说学历高社会地位相应就高,特别是好大学的文凭更能使人处于社会的制高点。

5 、社会风气 :毋庸质疑,中国社会很浮躁,很急功近利。整个社会都在炒作“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在拼命择校。

(二)是现阶段的教育体制决定的

1 、高考制度 :中国目前最大的教育制度是高考,由高考来甄别、选拔、分化、淘汰中国公民,高考成功者不一定有好的归宿,但高考失败者更难有好的归宿。

2 、培养模式 :中国的教育是一种彻底的应试教育,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甚至到幼儿园都是为高考办的预备班。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学生除了会考试一无所长,如果考不上好的大学,则父母对其培养以及学生个人的成长都将是失败的。所以一定要择好校。

3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是目前中国分税的财税体制让中国的县级财政很难有较充裕的财力去发展任何事业。二是中国没有任何一项制度设计让县级政府有很强的积极性去保障教育。三是推进教育均衡需要经费保障的制度设计,机制设计。国家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有一些制度和规定,甚至是法律,但缺乏落实机制,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留下的是巨大的教育投入缺口。

(三)效率与质量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以前我们在发展教育时比较多的考虑效益效率,是到了应该兼顾公平时候,但追求效率与质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如果过于强调均衡势必影响效率,影响发展进步。要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优质学校,可能吗?把所有的乡村小学都办成县城小学,把所有的县城小学都办成北京重点小学,把所有的大学都办成北大、清华,可能吗?

我们在推进教育均衡时更多的是考虑将硬件和师资调配均衡,但我们忽略了教师是一个能动的人,忽略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是影响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社会规律,人通过努力得到更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他才会奋斗。我们都知道正是人才的这种顺向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想用加强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来推进教育均衡,这实际是逆社会规律而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形成对教育的伤害。

(四)历史原因

从建国开始到 2006 年中央政府对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基本是不管不顾,有时甚至是刻意牺牲,来有保有舍的在有限的财力下发展中国基础教育。以致我们总设计师在八九年感叹道:“近 10 年来中国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失误”。这种失误在今天终于得到了一定的重视,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这种状况又谈何容易。

综上所述,教育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推进教育均衡、根治择校乱象最终要靠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要靠教育体制的改革来解决,要靠全教育人乃至全社会睿智的应对来解决。那么我们究竟应怎样应对呢?

三、应对办法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推进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目的是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上好学,而不是削峰填谷,均贫富,把现有的学校通过行政强制调配成一样的办学水平,从而缓解择校热,缓解社会的批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优选推进教育均衡的措施。

1 、建立制度和机制 ,中央和各省都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乃至法律法规,而不仅仅是部门规章。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督办和推进机制,要与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政绩挂钩,要对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实行问责。没有这样的机制推进教育均衡就是一句空话,或者政府官员喊几句口号,把矛盾全部推给教育,剩下的事情全部交给教育部门去落实,然而教育又力不从心。

2 、建立规范、明确任务 ,怎样才算办好每一所学校要有明确的标准,要有校舍设施建设配置标准、师资配备标准、课程设置标准、经费投入标准。要明确政府、教育、财政及其他各职能部门各自的任务。

3 、科学设点布局 ,要根据人口规模和学生上学远近科学设点布局,合理撤并学校。

4 、加强薄弱学校改造 ,要根据校舍设施建设和配置标准强力推进薄弱学校改造,要根本改观薄弱学校现状,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充裕的教育资源。

5 、增强师资力量 ,要从免费师范生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中选聘教师充实到薄弱学校任教,要强化教师的培训和学习,要在保障教师终身制的前提下强化教师的考评,引入淘汰机制。

6 、强化教育投入 ,要开辟教育税源,专款专用;要严格财政教育事业类预算,做到不抵顶、不调控、不挪用、不综合预算。要足额拨付学校改造资金和各类教育事业费,对各县级政府教育投入状况要督办、要奖惩。

在推进教育均衡的措施优选中我没有选择时下比较流行的做法诸如支教、教师大轮岗大交流、没有选择大校制、一校制、联片制、片区制等,之所以没有选择上述措施是因为这些办法是一种削峰填谷,是一种均贫富,它是政府把责任推给教育后教育部门没有办法的办法。它削弱了优质学校,造成教育低水平的平均,它带来的不是对教育的促进,而是对教育的损害。

像解决中国的众多问题一样,推进教育均衡绝对是一场特别艰辛的探索,虽然它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毕竟我们欠农村教育的债太多,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教育人救救农村教育,救救农村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