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谈实效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杨战娇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9

 浅谈实效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贵州省德江县煎茶中学 杨战娇校长  

[摘要]:想象力对于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实效性阅读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中学生想象力的思维训练、表象积累、联想训练及怎样巧用阅读材料等方面,对中学课堂实效性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实效性  阅读  想象力  培养

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学鉴赏时,特别强调要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把学生引入作品设定的境界,让学生获得对作品语言、意境、形象、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因此,在中学语文实效性阅读教学中,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实效性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素质。那么,在实效性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本文尝试从下面二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科学引导,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必须加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训,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训练。

1、突破思维定势,营造自主轻松的学习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受框框条条的限制而产生定势思维.针对这种现状,阅读教学中,讨论分析问题时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多向思维。

2、丰富知识,积累表象,加深情感的体验.知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情感能激活想象力、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参与生活等途径来积累知识表象、情感。

3、加强联想,再造想象的训练。联想是想象的基础,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品词品句,加强联想的训练.利用文学作品的生动、形象的特点,进行再造想象的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重视多向思维训练,表象的积累,联想的训练。

二、巧用阅读材料,让学生驰骋想象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借助一些巧妙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作者所创设的情景中去,使之驰骋想象,深刻领略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1 、激活文本,让学生驰骋想象
   
阅读材料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在教学孙犁《荷花淀》的这一节:“这女人编着席。不一会,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块。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在教学时,我不是简单地问学生这部分表现了水生嫂什么性格,而是以描述性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想象,使之走进文本创设的艺术情景中,然后他们再体会这幅优美的风景画和风俗画里蕴含的诗情画意,品味出文本中的夜景美(月光映照,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生活美(勤劳的双手,熟练的技艺,富饶的生产)和人情美(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亲人)。这样,就把学生带入了艺术的审美境界,大大激发了他们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激情来,从而主动地走进了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了。

2 、巧作勾连,让学生领略内涵

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老师要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 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 群童 ,这说明什么? 学生马上想到 贫困 ,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 当面为盗贼 ,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 天下寒士 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3 、独辟蹊径,让学生张扬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 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如在教莫泊桑的《项链》时,让学生安排主人项链是假的以后将发生的事情或假如那晚的项链不丢失主人公的命运又将是什么;在讲述祥林嫂悲惨遭遇时,让学生回答 假如祥林嫂生活在当代社会,她的命运又将会是怎样 等问题,学生想象的创造性就会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对作品形象内涵的理解也随之深入。

总之,在中学课堂实效性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放飞思绪,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迸发创新思维火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