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坚持“农”字特色是农村中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赵自忍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09

坚持“农”字特色

是农村中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  校长 赵自忍

 

我们山西省风陵渡中学地处晋、秦、豫三省交界的芮城县风陵渡镇,地理位置偏僻,办学条件差,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校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思想,始终把“向高校输送英才,为当地培养新人”作为明确的办学目标,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近十年来,我校共计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四千余人,为当地输送了三千余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人才,连续十七年被评为运城市教学质量先进校,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中学、山西省示范高中,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西省教育经旗单位、模范单位、文明和谐单位标兵等殊荣。2002年前我校占地仅60余亩、4轨制、不足500名学生,校舍以1958年所建的土木平房为主,设施落后,目前,已发展成占地210亩,18轨制,在校师生3000余人,高楼林立,教学设施先进,具有现代气息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我校的办学实践证明,农村普通高中只要不受高考指挥棒的左右,站在大教育观上找思路,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农”字特色,就一定会取得长足发展,大有作为。

一、贯彻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

1 、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

农村普通高中,无论从许多毕业生要回农村的现实看,还是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上看,都必须坚持农村中学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理念,通过能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前进,发挥本校特长的特色教育活动,让学生设计符合自身条件和社会实际的个人发展蓝图,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人才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必须在抓好升学预备教育的同时,富有特色地搞好就业预备教育,做好二者的渗透,使毕业生升学不慌,就业有路(技术)。这样,农村普通高中必然会赢得学生的青睐、家长的厚爱和社会的认可。我校始终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社会,面向全体学生,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办学方向,坚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农科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实践活动,坚持创设校本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初步形成了既有升学预备教育,又有就业预备教育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既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学有所长的新生,又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国务院8325)号文件肯定了我校的办学方向,20069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曾以《一所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中学》为题,写信给温家宝总理对我校给予高度赞扬。20095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率民进中央教育考察团视察我校后,充分肯定我校的办学模式,严副委员长交为我校题词:“发扬特色,培养各行各业的俊才”。

2 、完成农村中学的双重任务

我校通过在教师中大力实施写优质教案、讲优质课、出优秀论文、争明星教师的“三优一名”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素质,构建起一支思想、业务均过硬的基础教师队伍和一支知识渊博、技能娴熟的劳技课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大力实施“三自工程”转变了教学观念。“三自工程”,既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立、自治、自学”,主旨是培养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我校通过实施“三自工程”,教学观上实现了三大转变,即教学关系由教师唱独角戏转向师生平等地双向交流;教学方法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向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评价由单纯教师考学生转向教师考学生,学生评议教师的相互考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教与学的问题,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出色的完成了“向高校输送英才,为当地培养新人”的双重任务。近年来,我校为高校输送的学生中,有18人获得博士学位,47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有15人出国留学。回乡的学生中有628人担任了农业技术员,356人担任了乡村干部,216人为各级青年星火计划带头人和当地致富能手,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引领作用。

3 、开展“三爱”思想教育

为了改变家长、教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才是成功、成才”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升学就业观和教育质量观,我校坚持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爱农村、爱农业、爱农科”的“三爱”教育。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组织学生参观校办农场、工厂、果园、农科活动室及学校展览室,校领导亲自给学生讲学校进行农科教育的光荣历史,使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的思想熏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升学观、就业观。我校还坚持每周上好一节劳技课、一节通用技术课,坚持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参加劳动,使学生在劳动中受到教育。各处室、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各种活动,向学生灌输“三爱”教育,教导处通过各科教学渗透“三爱”教育,每季度学校还请部分回村优秀毕业生“回娘家”,向学生讲他们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带动农民科学种田奔小康的先进事迹。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开展“三爱”教育,使学生树立升不了学同样可以成才的思想,从而志存高远,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二、走稳服务“三农”的办学道路

1 、改革课程设置,增添实用技术课

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在不同时期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80年代,劳技课增添了以农作物育种和机电维修为主的内容;90年代,随着全县苹果经济战略和生猪工程的出台,劳技课转为以果树管理、家禽家畜的饲养、摩托修理为主。近年来,随着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劳技课增添了红枣、花椒、芦笋、花卉等20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选修课、活动课。我们还按年级分层次增添劳技课内容,高一年级重点开设《农作物育种》、《果树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一般劳技课程。高二开设《果树管理》、《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电脑》等技术层次较高的课程。在高三的职业教育侧重班,开设职业培训选修课。我校历届毕业生除人人掌握一般劳动技术外,还掌握12门实用技术。

2 、改革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技术知识

我校结合当地农村实际,在上好各门必修课的同时,编写乡土教材,作为各门必修课补充内容。比中:数学课增添了数理统计,用来进行实验效果统计分析;化学课增加了新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土壤分析;生物课增添了小麦遗传育种、玉米优良品种的培育、嫁接等有关内容;语文课增加了实用写作;物理课增加了家用电器、摩托车及农用机电的使用及常见故障的排除等;地理课增加了介绍当地区域气候的形成及特点;思想政治课增添了农业合作化发展、商标注册管理等知识。从而达到了利用课堂教学,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目的。

3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我校还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设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坚持做到课堂教学与生产、科研活动结合,大小课堂结合。如在小麦扬花季节,生物教师只需在课堂上简短地介绍有性杂交的内容,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小麦试验田做实验。当地出现泥沙流后,地理教师带领同学们沿泥沙流探究其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模式

1 、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行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坚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是我校的传统。早在建校初期,我校就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全部开垦,建起25亩农科实验基地,走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校进一步明确提出“紧贴当地经济发展战略选项目,选好项目搞科研,搞好科研促经济,服务经济育人才”的科教兴农思路,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实验基地,形成了“一厂(校办工厂)、一田(农科实验田)、一带(花椒林带)、一园(苹果园)”科技实践基地格局。2004年举校搬迁至新校园后,我校在新校园建起40亩农科实验基地,建起温室棚,建起四个农科活动室及对学生进行爱农科教育的展览室。为适应新课改需要,我校还建起通用技术教室、计算机教室,并在校外建立了47个课外实践活动联系点,并以农作物优种培育为龙头,成立了病虫害科学防治、农科试验、地震测试等30余个课外兴趣小组。多年来,我校利用农科实践基地,先后完成省级以上科研单位科研任务45项,培育出40多个小麦、大豆、玉米等优良品种,总结出苹果、花椒等新技术10余项,在校内外试验基地繁育出小麦品种100多万公斤,远播到陕西、河南等省,学生的科研成果曾先后获国际金牌一枚、国家级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3枚及各种奖证300余件。

2 、创办职教部,搭建普教、职教、成教融合平台

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我校设立了职教部,开设了农业、计算机、文秘、机电修理等专业,使毕业生除获得学校颁发的高中毕业证外,还可获得初级技术合格证及职高毕业证。我校积极探索“三教融合”的农村中学办学模式,从高三年级起我们将学生分为升学、职业、特长不同类型的侧重班。侧重班仍然以必修课为主要学习内容,保证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和质量,保证达到毕业会考要求,侧重内容只是在活动课上体现。毕业会考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愿和条件进行选择。特长发展班开设有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升学侧重班开设有高考课程拓宽加深的选修课。职业侧重班为学生传授必要的职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参加职业对口升学考试的辅导,提供踏入社会就业的基础指导。将学生恰当分流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职教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创造了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又一条升学深造的道路,不仅大大提高了升学率,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人才。另外,我校还坚持利用校舍设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开展成人教育,直接为农村传递科学技术和信息,仅推广的苹果幼树轻剪、花椒拉枝技术,就有1800多人掌握应用,全县10万亩苹果,10万亩花椒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每年达3000万元。

3 、创建服务网络,提供知识技术、人才服务

为了把学校取得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及时推广到农村、农民手中,把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变成学校科研的课题,我校建立了校、村、户“三联网”,就是通过历届回乡毕业生与学校周围的村及农户建立生产难题协作攻关、技术信息交流推广、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联系网络,这种联系网络涉及47个行政村4100多个农户。我们并通过“校村户”三联网把农业科技向广大农村辐射,具体做法:一是编写《农科快报》,让“兴趣小组”的学生及时发放到网点上。如1987年当地农民盲目引种超大穗小麦种子,而这种小麦品种学校在小农场进行过试种,所得结论是抗冻性差,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发现这一情况,我校便及时通过《农科快讯》在各网点上宣传,使原来准备播种的农民停止种植,避免了不应有的损失。二是组织科普队下乡到网点上宣传,进行实地指导,传授最新农科技术。三是请网点骨干“回娘家”提问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在风陵渡集镇上设立农科咨询点,向前来赶集的三省四县农民介绍新品种、新技术。“三联网”的建立,使我校真正成为当地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中心,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在几十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有三点: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提升办学理念,走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是农村高中发展的根本;第二,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完成“双重”任务,既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又为当地培养新型农民,是农村高中生存的关键;第三,面向“三农”,服务经济,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农村高中应有的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