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靖边县第四中学 边立斌
一、忧患重重的传统文化
历史的教训,还不足以震撼人们吗?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岂能不奋起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吗?多少中国的国宝竟然陈列于外国的博物馆里,乾隆皇帝的江南梦苦心经营了半个世纪终于成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都成了断壁残垣,向世人昭示着什么?30万南京同胞的冤魂在向国人诉说着什么?历史已成为过去,现在需要我们清醒地去面对。
中华民族的文明岂容他人随意地剽窃、践踏?在愤怒的同时,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去感悟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去营造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下富有文化气息的现代文明。
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还包括:纵横捭阖的诸子百家、高雅脱俗的琴棋书画、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学、颇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民族瑰宝的中华诗词、多姿多彩的中国戏剧、坚固优美的中国建筑、方正深刻的汉字汉语、治病救人的传统中医、引人深思的宗教哲学、包罗万象的民间工艺、刚柔共济的中华武术、天南海北的地域文化、讲究颇多的民风民俗,还有形式多样的衣冠服饰、颇具文化的动物植物、古玩器物、饮食厨艺、传说神话、神妖鬼怪、传统音乐、中国对联……
真正走了传统文化才发现:原来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们左右,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粗浅地认为西方文化注重张扬个性,而中国民族文化要求“舍已为人”、 “顾大家、舍小家”与这个社会产生了代沟,不适合这个社会,不值得人们去重视,则是大错特错了。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君不见挤公交的情景,如果不排队,一拥而上,谁也不讲道德,只为个人着想,那得多长时间才能挤上去?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三、不离不弃的传统文化
仔细审视,文明不难发现:传统节日,深入人心。春节的喜庆与团聚牵引着多少炎黄子孙的心,清明的祭祖、端节的龙舟、中秋的月饼、重阳的糕、腊八粥的情结、除夕的守岁等都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陶治情操。从“所谓依人,在水一方”的渴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斗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霸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呼唤;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执着到“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从“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杨柳岸晓风列月的”婉约到“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及“地啊,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啊,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冤屈;从“满眼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情恨、“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洲”的侠义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一腔热备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爱国;从“横眉冷对知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决、“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反思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哪一篇不散发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与无限魅力?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花;从《本草纲目》、《千金方》到梅兰竹菊四君子;从太极八卦连环掌到女娲补天奈何桥;从《高山流水》觅知音到“太极两仪生四相”……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辉煌璀璨。
如此细细咀嚼,才发现传统文化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空气常常被人们忽视了存在一样,传统文化正在以它的博大精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儿女健康成长。韩国的“端午祭”也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播,抑或是他们也想成为炎黄子孙吧?!而做为中国人应清醒地坚守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经受的住西方文化的冲击,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附:
作者 简 介
边立斌,1974年11月出生,陕西省靖边县人,大学本科文凭。现任靖边四中语文教师,对文学有一定的爱好,曾组织学生创办了“小荷”文学社和“远方”文学社,也曾写过几篇小文章,奈何只在小范围内交流,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但其一直在孜孜以求,不怕“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