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题 课 堂 教 学 的 思 考 与 做 法
福建省邵武一中 肖前麟 邮编:354000
摘要:不同教学阶段习题教学的目标应不同,新课的习题教学应侧重于对本课所学知识目标的正确理解,
习题课中重点要讲易错、易漏、易混的题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题技巧
关键词:弊端、习题教学目标、交流、
发散性思维、解题技巧
一、课题的由来
自从08年我校申报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后,全校老师都要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在09年高一第一学期物理期中考,大部分同学成绩不理想,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习题课上老师讲的满头大汗,各种题型都讲到,考试时,即使考原题,大多数同学仍然不会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是出在老师的教,还是出在学生的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高一物理备课组经过商议,决定来研究如何提高习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1
、习题讲解采取“以量制胜”的策略,大量讲解各式各样的题目,玩“瞎猫抓老鼠”游戏,寄希望于押中各类考题。
2
、教师讲解名目繁多的解题“方法”和各种类型题目的结论,学生死记这些“方法”和结论,用这些“方法”和结论来套出题目的答案
3
、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层次性。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考复习等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高考水平”这个层次上,新课教学的练习题“一步到位”,各个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任务实际上在循环重复,依靠多次重复达到“会”的目的。不少老师反思:高考前两个月做的都是无用功,反映了习题教学目的无序所带来的后果。
三、新课程下习题课堂教学的思考
1
、教学目标
l
1.1
不同教学阶段习题教学的目标应不同
目的有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只有分步侧重才能达到能力的“全面”和“深化”。高一、高二的习题教学应注重审题、表达、审视答案等基本能力,对某知识有个较全面、抽象理解;不赞同用多知识点综合解决问题。高三的习题教学在全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加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l
1.2
新课的习题教学应侧重于对本课所学知识目标的正确理解
新课后的练习,其目的应侧重于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以突出本课内容为主,应避免不适当的综合,避免对高考要求的“一步到位”。这是因为:(1)正确理解是灵活运用、综合应用、深化拓展的基础。(2)达到高考的应试水平,需要各方面的积累,不可能立即到位,
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3)“一步到位”将会妨碍新课练习目标的落实。
2
、
教学过程
l
2.1
注重交流
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流被看作是影响教师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与沟通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应大力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中好生
l
2.2
三讲三不讲
习题课中重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的题目,例如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概念是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还是原子核里的核子有半数发生衰变学生容易混淆出错,因此教师要把平时学生的作业和练习中出现的易错、易漏、易混的题目整理出来,习题课中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甚至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讲出对本题的理解,讲不完整由其他同学补充,最
l
2.3
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学生在解题时常见的态度是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回忆”。而我们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建立模型,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太阳光垂直射到地面上时,1m2地面接收的太阳光的功率为1.4KW,其中可见光部分约占45%。假如认为可见光的波长约为0.55
l
2.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同一个问题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向,引发不同的思维结果,答案不是唯一的,或同一个问题沿不同的思维角度能找到不同的解决策略,即一题多解,并且这些结果和策略都具有合理性。它与问题的弹性、问题的开放是紧密联系的,例如高中物理相遇问题有这样一道题:列车以
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初步掌握了提高习题课堂高效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我们这年级的物理成绩平均分和及格率明显上升,当然要提高物理习题课堂高效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的把握其规律,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只有先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走向高质高效的课堂,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会变得更轻松。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走进新课程丛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