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硬制度软管理重和谐求发展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石用吉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1

硬制度软管理重和谐求发展

河南省林州市第十中学   校长 石用吉

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教育负责、为社会负责。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总揽全局,明确方向,理清思路。笔者在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始终认为和谐是一种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发展状态,坚持在和谐中谋发展,在发展中求和谐。当然,和谐不是指没有矛盾,没有问题,而是指前进的大方向不变,发展的总路线不变,矛盾和问题不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是垫脚石;不是发展过程中的烟幕弹,是清醒剂。如何实现发展中的和谐状态,需要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制度问题,一个是情感问题,二者要和谐统一,长短互补,即硬制度,软管理。

首先说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必须要有。那么,谁来定,怎么定,什么样的制度最有效力? 我认为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民主。就是要集中校内外的智慧和声音,注重参与主体的认同和内化;第二是公平。在制度形成、执行过程中遵循效率与公平原则,做到公开透明,恪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第三是对生命的尊重。制度不应该是僵硬的,而应是有生命力的,应该表达对师生足够的尊重,努力营造富有人文关怀的学校制度文化氛围。常规的做法是先有领导班子综合各类情况形成初步意见,由教代会讨论评议修改,之后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修改、出台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这样通过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程序让制度在全校成员中走个来回,既获得了认可,又作了一次宣传,执行起来就会顺畅许多。同时,还可以避免教师从个人或者小团体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从学校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民主集中,形成整体意志,有利于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好的管理制度就像大河的堤岸,引导着水流的方向,但要使河水水流加速,需要我们疏通河道,做好清淤工作。对于学校工作来说,情感管理就是在疏通河道,清淤除障。人有七情六欲,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帮助,需要理解,也需要宣泄,情感理顺了,工作就有热情、有动力,就会出效果。情感工作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都可以。有时候学校开例会,我经常讲到工作以外的事情,家长里短、户外活动等等,常常引发同志们的一些笑声,这是理解,是信任,是放松。制度是刚性的,情感是柔性的,刚柔相济,长短相补,硬性的制度被软化,容易叫人接受,管理工作就做得顺畅,学校就能走得稳健、发展迅速、实现和谐。

我们定制度,谈情感,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管理好学校,为了促进学校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应该在原有基础上求发展,不能不切实际地搞创新。最近几年房地产发展很快,多层、高层、摩天大楼,楼层越高基础越要牢固。学校发展同样如此,一定要考虑自己学校的底子,寻找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

首先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支柱。怎样促进教师发展?第一,要学习。陶行知曾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怎么学习?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欣赏全国人大常委、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的看法。他说教师要有“三专”,第一是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第二是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第三是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团的肩膀上飞翔。因此,要促进教师发展,就要想方设法为教职工提供学习的条件,搭建广阔的发展舞台;其次,要促进教师发展,必须注重开发内驱力,要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

其次要促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形成一个教育磁场,无论谁走进这样的磁场中,都被吸引、被陶醉,自觉主动的工作、学习,乐在其中。北京十一中学的李希贵校长改造新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老师、学生创造了这样一种自主行动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着幸福、愉悦。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封求实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等,那些很有影响的学校,他们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样板,而是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四射的文化磁场,这些东西都不是一日之功,是用众多人的心血长期浇铸而成的。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管理中就有了灵魂的东西,有了文化,学校师生就能把制度、规则“内化”,形成一种精神动力,促进学校更有效的发展。

第三是要抓好高效课堂的建设。高效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也是师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的小世界。 高效课堂既是过程又是目标,课堂的高效来源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高效学习小组的培训,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享受智力劳动的快乐、合作探究的快乐、生命成长的快乐。首先要让老师转变认识、转变理念,其次必须抓好关键点,同时要努力坚持,不坚持是没有任何结果的,凡是都是如此,高效课堂尤其如此,因为我们是在做着教育人培养人依靠人的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一个教育者,只有投身教育的实践中,亲身接触学生,生活在学生中间,才能透彻了解当下的教育状态,才能对教育产生正确而深刻的思考。”说得真好,躬身实践,不懈劳作,做教育理想永远的探索者,才会实现管理的和谐,教育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