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培养“五会”能力 提高文言水平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郭国权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4

培养“五会”能力   提高文言水平

河南省上蔡县第二初级中学   郭国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文学领域:楚辞、汉赋、南北朝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异彩纷呈。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如屈原、司马相如、诗圣杜甫、诗仙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等,真可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 试用修订本 ) ”六册中,其中文言文也占了相当的分量;而且所选的多是每个时代优秀作家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有的富含哲理,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今天仍然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古代文化,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认知水平,下面就谈一谈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文言文“五会”能力的做法,以与大家商榷。

今天,我所说的“五会”是指:会背诵、会默写、会翻译、会理解、会欣赏。五者之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首先说说“会背诵”

“会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这是积累文言文知识的有效方法。在我国私塾教育中就非常强调这一点。私塾先生往往是先让学生会背《四书》《五经》中规定的篇目,待学生熟读成诵后才给学生讲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然这样的讲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现实情况是:一篇文言文,往往是学生也预习了,老师也详解了,可学生还在短期内仍不会背 ( 差等生更是如此 ) ,这将影响下一课教学乃至教学质量的提高。背诵是巩固积累的过程,巩固住了,才会消化与吸收,乃至学以致用;否则,“用”将无从谈起。面对学生背诵文言文情绪不高的低靡现状,作为语文任课老师一定要端正思想,明确目标,加大学生背诵文言文的力度,向背诵要质量、要效益。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学生正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时候,精力充沛、记忆力好、时间充裕,这为背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应珍惜青春年华,发奋苦读、脚踏实地、不断前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背诵不应机械地死记硬背,应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能是徒劳无功了。

其次是“会默写”

“会默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然要求。在近十多年的从教实践中,从学生做题情况看,往往是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做题时往往写错字,在“中考语文评分标准”上明确规定:“古诗文填空 ( 或默写 ) 写错字,该空不得分”,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因错一字而造成该空不得分,岂不可惜 ? 为了更好地消弭学生背天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毛病,我想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学一篇,在“会背诵”的基础上,还应做到会默写,多默写几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读、背背、默默,才会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才能把错字消灭在萌芽状态,才会在考试中不丢分,才不会后悔莫及。

第三是“会翻译”

这又较前两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背诵”、“会默写”,还只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在教学及考试中,我发现前两者不大出错了,可面对文言文阅读题的句子翻译时,又往往不知所措,翻译得不完整,断章取义,甚至东拉西扯,驴头不对马嘴,就是扯不到点子上。如蒲松龄的短篇小说《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一句,有的学生不会断句,结果翻译成 “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闹成笑话。“犬”是名词作状语,应翻译成“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 ( 屠户 ) 前面”。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 ”有的学生不会断首句,断成“且 / 夫人之学也 ,结果意思翻译错,正确的是 且夫 / 人之学也”意思是“况且人们学习的事情, ( 如果 ) 没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

看来,学文言文不能做表面文章,应字斟句酌,须下苦功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文言文的学习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曝十寒,而要锲而不舍、深入钻研,吸取古代文化的营养、精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这样才会做到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当然,要正确翻译好文言文,尚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一定要透彻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背景、动机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才会做到恰如其分,准确无误。

第四是“会理解”

这是对文言文学习提出的更高要求,前者是为“会理解”打基础、作铺垫的。在教学及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理解环节上做得不够,特别是在“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这类填空题中,有相当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失分。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什么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写与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什么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明“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什么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写朋友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什么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在学习时一定要吃透文意,有所理解与感悟,否则只不过望题兴叹,不知所云。

第五,要“会欣赏”

这是对文言文学习提出的最高要求,已升华到文学鉴赏的高度,这也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理解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辩析能力。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招试题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古诗词欣赏”,占 4 分。这就理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加强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辩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在做此类试题时才不会力不从心、言不尽意、捉襟见肘。

记得有节选自《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课,香菱觉得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两句中“直”和“圆”两字用得俗,毫无意趣可言。究其原因,她身为一个奴婢,没什么文化,自然不懂对诗的欣赏。她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有作深究,“烟”为何“直”?因为无风。“无风”又说明了什么 ? 边塞的苍凉、冷落;“孤”修饰“烟”字,更表现了自身的孤寂,进而表现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一轮圆圆的落日 ( 静景 ) 映照着奔腾不息的黄河 ( 动景 ) ,画面壮阔,意境雄浑。这一逐层分析,诗意、诗情、诗趣不就出现了吗 ? 这两句诗也就顿时有了无穷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又比如杜甫《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钟”是聚集之意,采用了拟人化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偏爱有加,把神奇秀丽之景赋予泰山;一个“割”字,把山北山南分成一“阴”、一“阳”、一“昏”、一“晓”两部分,极言泰山的高峻。

当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通过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目的是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凡事多动脑筋,“学而不思者罔”,要抛开传统的思维定势,勇于创新,多角度思维,这样,语文也就学活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语文的天地就广阔了。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学习中,一定要加强“五会”能力的培养,以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我们共勉吧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