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郭明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4

“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八中学  郭明清

 

“导学案”教学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全国各地都有成功使用的案例。我校在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和东庐中学“讲学稿”的基础上,从20089月起开始推行“教、学、练”三案合一的“导学案”课堂教学改革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由市、区两级调研考试中的地区倒数第一到今天已连续四个学期初中各年级年级总均分新城区普通中学第一,由年终督导考核倒数第一到今天连续两年的年终督导评估“先进学校”,学校的整体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三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凝练而产生的“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已在全校初、高中六个年级全面推行。“导学案”作为高效自主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其设计质量和使用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现就我校三年多的“导学案”教学实践做如下反思。

.“导学案”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导学案设计上,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原则,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为此,教师要努力提供参与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2. 目标性原则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导航仪”‥‥‥这充分体现了导学案的方向性、目标性。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还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新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面向全体统一性的基本目标,而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更高,它既要面向全体,又要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既要依据课程的基本目标要求,也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次的目标,而整个导学案体系的设计都要紧紧围绕分层目标展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高效课堂高效学习的效果。

3. 导学性原则

     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导学案的突出特征就是“导学”,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学法线应贯彻始终,如导学案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贯彻在导学案设计各个模块,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注重学习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长远看知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杜威所说:“知识除了探究,没有任何意义”。知识本身不能作为学习目的,知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工具、手段或者载体,通过认知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形成智慧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在导学案的设计和课堂实施中,应在学法指导上狠下功夫,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可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这就要求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不能只关注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有效问题设计,引领教与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根据问题创造情境,积极组织活动,通过一个个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

5. 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增加学生信息交流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能有效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在“一二五”自主课堂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三种基本学习方式来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增强了合作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很好地落实了“因材导学、分层学习、整体推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思想和策略。以导学案为载体实施教学,可以面向每一个学生设计出分层次的导学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素材,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可能。合作性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合作学习中,还体现在导学案设计中的师生合作上。这种多维度的相互合作,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

6. 层次性原则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一二五”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为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原则具体体现在: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探究问题、分层设计学习程序、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训练、分层设计反馈等。也就是说一份合格的导学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学习素材,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探究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导学案”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导学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在理解和操作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等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低效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1. 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关注全体、共同推进,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的一些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就是教案与学案的混合体,最后搞成了“四不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把教师二次备课的备课内容、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写入导学案,耗时、费力、不讨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费了很大精力,既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2. 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这是对“问题”和“习题”概念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问题”却是多元的、开放的,它可以是观点表述、知识归纳、概念辨析、应用例举、实例操作等。两者在外延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都大不相同。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学习活动方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试卷只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和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把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异化成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功能和价值。其结果就是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3. 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

问题设计肤浅,缺少思维含量,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有效思维和深度思考,缺失了对学生学习的引领、调动和学生思维的培养作用,是导学案教学中的一大顽症。其具体表现为:(1)教师就教材教教材,问题设计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低、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过于零碎,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知识记忆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中的“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3)教师不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更不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思维的碰撞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视而不见,仅习惯于按照课前预设组织教学,使课堂缺乏灵动性。事实上,来自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更为可贵,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 、学习活动表面化、形式化

“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高效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构成课堂的主体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存在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采用全体探究学习方式的现象。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在课开始时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学生既没有钻研教材,老师也不进行辅导点拨,短短一番讨论后,再来逐条交流,听老师讲解,合作已变成了一种匆忙的走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究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合作交流;还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的合作次数过多,结果由于时机不当,合作学习收效甚微,为合作而合作,白白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合作学习只有准确把握合作时机、留足合作探究时间、坚持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才是“真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互助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适时、事宜、适人的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5. 主体易位,以“讲”代“导”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习最终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然而,观念与行为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一些“教师中心”观念比较固化的老师,在课堂上还是将学生视为掌握知识的“容器”或者是配合教师表演的“观众”,抓住机会大讲特讲,不讲不足以“一吐为快”、不讲不足以“尽责放心”。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还能不能“讲”?需不需要“讲”?当然要讲。此处的讲,不是不允商量的给予,更不是把课讲满、讲足,讲得学生昏昏欲睡,讲得学生心生厌情。而是要求:一是学生处于读中生疑、疑中讨论、议而不决,“心欲知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去讲,才能拨开疑云,让学生重见天日。关键之处教师要恰到好处地点拨,学生才会豁然开朗,才会有获取知识的乐趣。二是当学生似是而非,思维总是徘徊搁浅于知识表层时,教师要去引导、开启。此时恰恰需要教师讲得精练、讲得有味、讲得有深度。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的想象,把思维向深层推进。三是在归纳总结时,教师简洁精辟的结语,既是对主要内容的提纲挈领,又可使情感教育得到升华。

6 、导学案设计、使用共性化

导学案就学生而言,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共性化学习指导方案;就教师而言,是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宏观构建,而不是教学过程细节内容的确定。这就要求教师个性化的使用导学案,而不是不分对象,不分情境对导学案的照搬使用。具体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要让学优生“吃好”,也要让学困生“吃饱”。在学情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导学案要遵循分层设计的原则: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引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二是由于班情不同、学情不同,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同,所以科任教师要在集体研讨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将课堂的组织、发动、引导、激励、点拨等教学设计利用导学案的备注栏进一步具体完善,课前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把握学生学习的进程和课堂即时性问题的形成,根据真实的课堂情境与导学案设计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学生学习方案,这是“以学定教”的真实反映,是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法”的动态延续和宝贵时机,当然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的直接考验。

.“导学案”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在“导学案”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显性的有:学生、教师、教材、资料、导学案等,隐形的有:预设、生成、引导、反馈、评价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何处理好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 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

导学案的设计内容来源于对教材或其它教学文本内容的选择、提炼,是国家教材“校本化”、“学本化”的具体体现。它不能脱离教材而单独存在,就像“导航仪”之于汽车一样,单独使用没有意义。一些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把教材丢到了一边,翻开学生的课本,崭新如初,不留一点痕迹。一方面教师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没有与教材进行有效结合,不是对教材根据学情的有效整合,不符合导学案“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设计理念;或者完全就是教材的原样翻版,这两种现象都不符合“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要求,其直接后果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使用导学案和教材的指导,致使学生在使用中走入误区。实际上,在导学案设计时我们进行了分栏设计,为学生留出了纠错、记笔记的备注栏。现行教科书上也留出了很多空白,学生可以做相关的标记、备注、解读等,这样比单独写在笔记本上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使用更为方便有效。

2. 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关系

导学案将“导案”、“学案”、“练案”、“达标测评”融为一体,完整地呈现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般不再设置其它课外作业,更不主张学生购买教辅资料,这是所有高效课堂的实际状态。导学案的设计凝结了集体智慧和个性创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内容和训练内容,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训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式学习贯穿始终,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过程。这与传统课堂上讲课,课后布置作业的做法有质的不同。

高效课堂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反对进行机械训练。导学案不是习题集、不是复习提纲、不是教辅资料。“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重在通过知识学习、指导学生学法、重在通过探寻知识内在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低负高效的学习效果。

3. 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高效课堂,其自身的开放性、生态性和生成性特征,注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不是一个单一性、封闭性的学习方案,而是既有预设又有生成的过程性、开放性设计。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往往受传统教案观念的影响,不考虑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不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学情调查,以至于课堂出现生成时,教师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对或者无视生成按部就班地执行预设的导学案。这都将使学生思维受阻,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一二五”自主课堂的每一节课,教师都会面临如何处理课堂预设与课堂生成的问题,所以在导学案的使用中,一方面要考虑导学案设计中那些开放性问题,有可能出现的多种生成结果,做好相关预设,以便在课堂上做到有备而来。另一方面,要灵活处理课堂上的及时性生成,这些往往是预设外的结果,看看哪些是有效生成,哪些是无效生成,哪些可以放在课堂上讨论,哪些可以放在课后去研究。总之,生成是有效课堂活动的必然产物,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恰恰是课堂上有了生成,才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而丰满,也更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创造潜能。

4. 课堂教学中“收”与“放”的关系

“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极容易产生两个极端现象,重“讲”轻“学”和重“学”轻“导”。这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有效教学的问题。

“收”得过紧就成了传统课堂的包办代替,把导学案当成了传统的教案,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主宰课堂,把唯一答案强加给学生,本应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问题代之以讲,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导学案设计的开放问题,学生自学、交流、讨论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得放心、效果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是重“讲”轻“学”。“放”的过宽,就成了教师不作为的“放羊式”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自由散乱状态。独学迷失方向、合作缺乏目的、探究不能深入、拓展偏离主题、生成没有价值、目标难以达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来做为衡量“收”与“放”的尺度,只要我们的教师在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原则,科学地认识高效课堂下的导学案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适度调整,不断反思,逐步完善,就能达到日臻完善的地步。

5. 统一性评价与差异性评价的关系

导学案是“一二五”自主课堂实施教学的学习共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与评价很容易出现“一刀切”现象。有的教师课前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完成导学案上的所有问题,倘若如此,就不存在课堂上继续学习新课的问题了。事实上,这种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差异,统一要求的“一刀切”现象存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这势必会打消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带来消极和被动情绪,造成两级分化,影响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采取的是分层设计,目的就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题目难度较大,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挑战的,有的题目是基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达标要求而设计的。所以,导学案应该为不同学生提供“自选式”的问题和达标训练,学生只要能够完成相应层次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一方面要加强个别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好组内帮扶,尤其是在评价的使用上要进行分层评价、多元评价。教师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

6. “扶困”与“培优”的关系

导学案做为“一二五”自主课堂的有效载体,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引领,分层设计达标检测,分层设计反馈评价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自助餐”式的服务,为促使全体同学的共同进步提供了可能。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导学案的这一特征,结合“一二五”自主课堂的具体实施原则,做好“扶困”、“培优”工作,促使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在具体实施上,一是按照导学案分层设计的原则,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课标、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层设计导学案的各个环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选式”的学习素材。二是发挥好同伴互助这一学习方式的作用,使他成为贯彻课堂教学各环节乃至课内、外的常态学习行为。鼓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对知识的了解也最深刻,帮助别人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学习水平提高的过程。三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层次的展示内容,提供相同的展示机会,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四是及时反馈,把握学情。特别是学困生、学优生的学习状况,要根据情况分别对其进行学法指导,提出具体要求、目标,鼓励他们共同进步。

.对“导学案”教学今后发展的思考

“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我校三年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与其说是模式,还不如说是对我校三年来应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而逐步形成的高效自主课堂,从理念层面的概括和从实践操作层面的整合。所以,它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坚决反对唯模式化,反对任何不顾及现实因素的生搬硬套,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做到心中有理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境恰当的引导、组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科学应用多元评价手段保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1. 作为“一二五”自主课堂的有效载体,三年多来导学案的设计经历了由“课时学案”——“单元学案”——“学期学案”的发展过程。课时学案:一课一发,有利于根据学情及时调整导学案内容,但教师备课的局限性较大,使用起来比较散乱,不好整理。“单元学案”: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的高度提前备写导学案,装订成册后按单元下发给学生,弥补了课时学案的不足。现在我们在单元学案的基础上,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对导学案从新进行修订、整理,根据学期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按学期整理成册并印发给学生,这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又一阶段性成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对导学案做进一步的修正、完善,使其日趋科学、有效。

2. 我校是一所初、高中皆备的完全中学,“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对初中三年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炼。现在,伴随着高中年级的新课程改革,导学案教学已在高中各年级逐步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高中学生年龄结构增大,知识水平、能力有所提升,各学科教学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难度高,如何根据高中教学的实践情况,在高中年级有效实施“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这将是我们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 “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前期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建模方面;如何科学编写导学案,课堂的实施环节、实施手段、方法等。下一研究阶段将在现有模式的指导下,以利用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发展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主体研究方向。现在已经以《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发展与研究》为题申报了国家教育部教师发展科研基金会 “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学生学力素质水准建模与研究”子课题研究,并已成功立项。

4.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一二五”自主课堂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他通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各环节,引导各学科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它具有各学科的通识性。从横向来讲,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丰富和发展这一教学模式的一个努力方向。我校根据语文教学散漫、无序、低效的现状,以“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前提,积极引入“随笔化写作”教学法,对我校的语文教学从课程结构、课堂实施手段、教学方法、作业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随笔化写作”语文教学体系。目前,正在积极实施过程中。

5. 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已有各项教学资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可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更加便捷的手段和充实的空间。如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实验室仪器、网络设施、多媒体教学设备、标本、模型、挂图以及校园环境和其他活动场所设施等,还有校外教学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景,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有效资源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拓展学生视野以及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改变教学呈现方式,优化教学环节等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与这些教学资源的充分结合将很好提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效性,这将是我们今后的又一努力方向。

我校的“一二五”自主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还处于实践、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在使用上还有着某些方面的局限性,这都需要我们本着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在具体的设施过程中不断去完善、丰富和发展,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使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