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对策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李方祥 杨成伟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8

           浅谈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对策

重庆市石柱县上坝小学校:李方祥  杨成伟

自从教以来。我始终有一种淡然的感觉,我接纳学生和学生以外的各种有益元素,不断补充和更换自己陈旧的生命元素。 上坝小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是我们学校的心病,很多班主任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说: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与同学难于沟通,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就跑,家长找不到或不过问。留守儿童中普遍出现了“生活缺照应,导致营养不良;学习缺辅导,导致学习不好;心理生理缺指导,导致性情孤僻;道德行为缺引导,导致行为不良;安全缺保障,导致侵犯儿童权益时有发生”等“五缺现象”,因此出现教育的脱节。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乐意观察,善于欣赏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通过观察和了解,我把就读于上坝小学校留守儿童分为四个类型:

(一)     、勤苦型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多因家境贫寒或父母不在身边常受排挤,这种恶劣的成长环境促成他们“穷则思变”的思想动机并产生“宁愿苦学,不愿苦熬”的深层欲望。他们不愿违反校纪班规,他们脸上的笑容是酸涩的、淡淡的、甚至是无奈的;不愿多说话,非常小心的与人相处;他们也不愿在学校或班上当学生干部,因为他们不愿得罪人,只是一味的追求分数。其实,这部分孩子非常可怜,他们表面上活得轻松,内心却十分痛苦,他们最渴望得到师爱。

(二)、 快乐型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的家境比较富裕,父母比较疼爱他们,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再加上他们资质聪慧,所以,他们眼中的世界偏好,即使生气也时日不久。他们能大胆地与老师沟通;请教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也乐于助人,一则能彰显大义,二则表明自己家庭的实力,三则可广结“善缘”。

  (三)、 加压型留守儿童

一种情况是老师加压使他们不自觉形成自我加压的习惯。老师为什么会给他们加压?理由很简单: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比较听话并“具备”承受压力的能力;另一种情形是家境富裕,父母也受过一定的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态度是愿学也得学,不愿学也得学,并且是学得越多越广才好;第三种情形是醒事明理较早,对名人、伟人崇敬,对著名学府倾慕,为实现自己的夙愿而自我加压。

  (四)、紧张型留守儿童

他们为什么会紧张?因为他们学习基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欠的“学习债”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与日俱增。一部分就会抓紧时间补习,在紧张补习后,有的成绩有所提高,逐渐树立了自信心,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有的在紧张地补习后,效果不理想,于是心灰意冷,在忧郁、彷徨中过日子;有的自知自己学习基础差,干脆自甘堕落,他们往往在课外时间呆呆地凝视着某处,有时喜欢大声叫嚷,总希望身边发生糟糕的事情,如有糟糕的事情发生,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响应或津津有味地到事发现场欣赏。

二、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对策

(一)、寻找焦虑心理中的“希望点”

有位哲人说过:“没有不想成功的孩子。”留守儿童考试有过度焦虑的心理,说明他们也想考出好成绩。此时,他们比其他学生更需要理解,更渴望帮助。教师应把握住这种心态,给他们以真诚的帮助。譬如在一次正式考试之前,老师可以给留守儿童辅导一些与考试题目相类似的题目,留守儿童不懂的再给他们细细讲解,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并且鼓励他们要对考试充满信心,既然这些题目会做,那么考试便不成问题。直到考试时,留守儿童对类似的题目做得便得心应手,越做越有劲,越做越有信心。到最后自己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感受到老师在考试前对自己的鼓励与希望,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考试没什么可怕,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取得成功。在教学中,我也碰到了这样的学生,小磊由于平时成绩很差,所以形成了考试焦虑的心理。我了解情况后,便主动与他接触,一段时间下来,我觉得他并不笨,只是到考试时他就会紧张。因此,在考试前一段时间里,我让他反复地练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题目,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星期,在考试前我又鼓励他。终于,小磊不负所望,成绩由平时的60多分一下子提高到了80多分,使同学们另眼相看。此后,我又鼓励他:凡事没有绝对,只要你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以后,小磊每次测验成绩都有所提高,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收获,而更重要的是重塑了一个学生的自信。

(二)、发现留守儿童自卑心理中的“闪光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你的机遇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是的,实践证明,留守儿童也有“闪光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学生,老师要把他们与优秀生同样对待,坚持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的信念,而且平时要跟他们多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愿意把自己内心深处的话老师诉说,从而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小强是一个自卑心理很重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所以平时很少说话,从来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句话。我了解情况后,便主动与他接触,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画画特别好,据他说以前在校外还得过奖呢。根据这一点,我就让全班同学进行一次命题的画画比赛。结果小强的画以扎实的功底获得了公认的第一,当全班同学知道那幅画的作者是小强后,都大吃一惊,不敢相信。我就借此机会表扬了小强一番。此后,全班同学对小宇都另眼相看,主动与他交谈和请教画画,小强自此之后也开朗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卑,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还敢于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培植留守儿童积极上进意识的“自信点”

教师对优秀生的期待较大也较强,而对留守儿童则是很弱甚至没有期待。期待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的,这种效应主要是期待着一种可能实现的强烈信心,对方便会应答他的期望的现象,说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优秀生成绩一直保持,关健在于教师对他们提高了期望值,给他们鼓励与动力,而留守儿童则因为老师没给他们任何鼓励与希望,造成他们没有学习的动力,因此越学越没劲,所以成绩也不会有所提高。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只要把他们与优秀生一视同仁,多给他们一些期待与信心,使留守儿童感觉到老师希望自己达到老师心目中的期望水平,如果是这样,那留守儿童学习便会更加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