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转变从理念开始改革从方法入手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赵俊杰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8

                 转变从理念开始改革从方法入手

               河南省荥阳市第二小学  赵俊杰校长

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课程在不断改革。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不同地区都在不同的时间里,结合自己的实际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研究永恒的话题,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自然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主体性教学, 也就是要体现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然而在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执着的责任感驱使下,把课堂改革看成是一块烫手的山芋,生怕一着不慎,误人子弟,给自己的教师生涯涂上败笔,面对课改只能是望洋兴叹:课改,想说爱你不容易!在根深蒂固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下,教师坚守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大肆讲解,一味灌输,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课改进程举步维艰。面对这种现状,我觉得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开始,一方面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一方面加强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实现“教”与“学”的根本转变。

一、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合乎时代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学理念决定教学行为,因此,要实现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行为的改变,就必须从转变教育理念入手。

1 、教师要认清现代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学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学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教师组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且有效。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这种单一的质量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教师只有认清教育的本质,树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质量观,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才能得以调动和满足,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

2 、教师学习制度化。

首先“反思记录”制度化。教学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反思,教师具有反思能力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理论层面的要求,因此,以反思日记为载体的“教后感”就成了实现“反思记录”制度化的有效土金途径。

其次,“教育科研”习惯化。反思的旨趣是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过程是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新教学观念的过程。学校只有积极致力建立各种便利的条件和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并使教师参与教学科研的意识习惯化。才能使教学为科研提供问题基础,科研使教学更加有效。

第三,“理论学习”自觉化。教师的“教学理论学习”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是批判学习的过程,也是是创新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新的教学理论学习中,用学到的理论解决已有的问题,以一种反思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并在运用自己认可的教学理论,付诸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主动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结构,使自己得到理性的升华。

第四,“教学交流”经常化。教师通过教学交流,思想能够得到碰撞,思维能够得到启发,教学观念能够得到改变,并带来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行为。无疑,“教学交流”能够强烈地引起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反思与批判,原有教学观念与新教学观念的矛盾与冲突,思维方式的转换与变革,并最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交流”活动,广开渠道为“教学交流”提供支持和保障,并把“教学交流”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一项经常化的活动,也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但是,转变教学观念,是一个艰巨、复杂、长期又迫切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整合,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更好的指导课堂教学。

 二、以理念为先导,促进教育行为的改变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有质的改变。

首先,教学目标的转变。课堂教学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首先要实现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

其次,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现代教学认为:并非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学生感悟了、才能发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所以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教”的最高层次不是教会,教懂,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终身做人的道理和受益的学习方法。只有让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因此应该彻底摒弃教师一言堂,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一支粉笔绘华厦,三尺讲台有雷声”,课堂不是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地方,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是导演,应组织学生演好“戏”,排好“节目”。教师应是教练,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导他们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赛!因此,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让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动手写、独立地投入教学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四,师生关系的转变。当今的学生:智慧、聪明、早熟、接受快、信息广、起点高,今非昔比。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要以人为本。师生应是教学合作的伙伴,师生应一块学习,一块研究,共同切磋,教学相长。

  三、激趣引领,教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程式化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中,人人都想抓住带常规性的东西,都想抓住要害和根本,我们的课堂要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也应该从这里入手,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社会。

1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自主探究,积极参与。 爱因斯坦曾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争论之中,在小组之间相互纠错,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中释疑解惑,效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说教要好得多。
  4、拓展运用,创造参与。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构架,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悟创新的快乐。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自学的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与加强,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主旨所在。
  总之,无论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改变,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学习,不断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有质的改变,我们的课堂改革才会取得成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