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
来源:广西藤县新庆镇初级中学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8

                           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途径 

                                     广西藤县新庆镇初级中学 刘济棠校长 

 

内容提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个途径: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 、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3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激发兴趣、质疑解难、语文实践、转变观念。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发达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人才,作为教师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中央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对某一学科是否感兴趣往往取决于对科任老师的好恶。有教育专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教学效果并不是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还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就必须热爱每一位学生,想方设法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兴趣;就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就必须把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合作的伙伴,与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而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能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例如:有一个闷热的下午,学生昏昏欲睡,我想让学生读课文提提神。我说:“大家注意,开始读课文了,是你们读还是我读?”想不到学生齐声说:“你读!”我一愣,学生立即笑起来,我没有板面孔,我读就我读吧,于是振振有声读了一阵,我说:“同学们,我吃力了,怎么办?”学生说:“那我们读吧。”一口气就读到底了,读罢,士气大增。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用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应用肯定性、赞美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用谅解性、指导性的语言。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尽可能采用讨论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跟学生平等对话,从而创造学生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教学环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不会很快领悟教材及教师的用意,常常要东拉西扯绕弯子,这时教师要有耐性,不要轻易地推断学生,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学生的想法可能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此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行。比如学《小橘灯》时,就文章体裁,学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小说,因为情节、环境、人物三样要素样样俱全;有的说是散文,因为本文重在抒发作者的某种感受,一股强烈的感情贯穿作品始终动人心魄,并不以情节的曲折起伏、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为特点;有的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坚持说是一般的记叙文,作者真实地叙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一些什么,并不是以文艺手法和笔调为目的。对于这些看法,我都表示肯定,因为我想,学生的理解都能自圆其说,至于到底是什么体裁已无足轻重。

二、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

创新来自于问题和质疑。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始。在课堂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抓柱时机,不断进行激疑。如:从课题从标题质疑;从关键处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等等,教给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不把话说尽,嚼烂了喂给学生,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引发学生抓住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孔乙已》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便排出几文大钱”和“他的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排”和“摸”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不用“掏”字?又有学生提问: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已的确死了”。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经过学生热烈讨论,启动思维,同学们明确了:小说《孔乙已》的结尾这话很有道理的,孔乙已既然是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明确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已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没见孔乙已来,看来孔乙已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得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已的悲剧命运,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这样通过学生的生疑到释疑,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对问题明确见解,阐明自己所以这样认为的理由和依据,引爆了学生的思维,不但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且还产生了创新的见解。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打破思维的定势,对已有的现成答案或事物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选取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思考,从而得出多方面的理解。例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大家都明白,智叟劝阻愚公停止移山,并且被“愚公”驳得“无以应”,一副狼狈相,我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智叟果真“无以应”么?既然他以“智”者相称,就一定有他智慧超人之处。他笑愚公“不慧”并非无道理。试想,这个年且九十,行将就木的愚公的确愚顽至极,“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何年何月才能挖到尽头?难道他的子子孙孙都有心甘情愿地挖下去吗?如果子孙们都像乃你乃祖那样辛苦一辈子,那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对愚公这样蛮干且祸及子孙,祸及孀妻弱子,祸及渤海之尾的举动,智叟也算是实事求是地诚心相劝,做到了仁至义尽。可愚公偏不领情,反而固执己见。对这样一个固执的愚蠢老头,智叟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愚公还有商量的余地,智叟为他出些点子,想些办法,也不过是小菜一盘。比如说,建议他凿洞、修路、搬家,或者就地开发,靠山吃山,也不是不可能的,要说智叟无法驳倒愚公,那也是笑话。就论“山不加增”就未必有道理。智叟天文地理也略知一二,地球何时发生地震,谁也说不准,怎么说山不会变化呢?再说“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家族未必就有那么好的运气,说不定也有天灾人祸的时候。不过,说这话会伤愚公的心,愚公毕竟到了这样一大把年纪了,万一激怒了他,一口气上不来,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那就不好办了。所以思前想后,智叟觉得没有必要答他的话,所以哪有什么“狼狈相”呢?他只不过带着遗憾,摇了摇头,笑着走了。这,也正是智者的风度。

这样一种解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突出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氛围,一个施展才华的环境,让学生更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 )朗读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初中课本中有许多名篇,这些作品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心灵上的洗礼,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激情,因此,我在每节语文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文。不但有教师的范读,更有学生的琅琅书声。朗读、念读、齐读、分组读、跳读、连续读等形式。如在讲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时,用朗读设计三个教学步骤:( 1 )读准——明词义,抓住“阙: qu è ,城楼;辅: p ū ,辅佐,护卫;律: j ī n ,渡口、五渡,是指四川省眠江的五个渡口。”( 2 )读顺——说译文,( 3 )读美——品字句。品味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写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亲近,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及朋友间的真挚的情感,一洗其它送别诗的伤感、堪称送别绝唱。通过三读三评,真正用读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意蕴,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2 )做练习同样是一种实践活动,每节课都要安排有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写作业,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配合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开展课本剧的编写和演出。如将《孔乙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学生演出。他们在演出时为了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情,认真地阅读课文,反复琢磨文中的每个情节,经过精心排练,把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他人物的性格也表演得活灵活现。演出后,评出最佳演员,肯定成绩,给予鼓励。

此外,还可以举行故事会、赛诗会、专题广播、学生经验交流会、摹拟审判会等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出校门,进行科技咨询,调查研究,访问先进人物等活动,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

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创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转变观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要着力促进全体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就必须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把学习结果的关注转移到对学习过程的指导,注重学习习惯及语文学习技能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速度和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并教给学生“圈、点、划、评、记”五步自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这一读书方法,阅读时,圈出生字、新词、正音、辨形、释义;点出精当、传神的词,细心体会;划出精彩词,骨干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和造句技巧;评注中审题辨体,理清线索结构,结出中心,品味作法,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写好读书笔记。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外延,使学生掌握“点金术”,得到“金钥匙”,变“学会”这“会学”,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师一定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971 字)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教师手册》程方平、冯志诚主编   1997 年出版

2、 广西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艺术论》韦志成主编    1996 年出版

3、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学语文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研究》毓明芝著 1999 年出版

4、 山东大学出版社《继承与创新》 潍坊市普教教研室编 2001 年出版

5、 《广西教育》 2003 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