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奏好课堂“三部曲”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李宁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14

奏好课堂“三部曲”

             ——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山西省晋城市实验中学   副校长 李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依学定教、方为得法。

陶行知 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要依学生学的法子。”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要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即:依学定教。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福建论谈》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先生在《保卫童年》一书中说到:“课堂教学,包括老师的语言和形体的行为,都应该形式多样,学生学习的方式,合作、交往的方式,甚至课堂上让孩子表现的方式都应该形式多样。”江苏省的一位中学校长凌宗伟先生在所著《语文教师的使命——点燃生命的激情》一书中说到: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对象的、随机的、自由的、灵动的”、“不拘教案的”。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是不拘一格的,而绝不是某种模式的翻版。尤其是语文教学,必须“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我们始终认为,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甚至课堂“当下”不同的状态,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学,就会很机械、很教条,就容易让这个“模式”牵着鼻子走。我们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如果过分强调模式就会磨灭教师的个性,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我们的课堂改革理念是:构建以“学、导、练”为主线的,“统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三部曲”。

一、“学”:学为主体——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讲:“‘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要根据教师的“自学建议”,通过学生个体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初步解决一般问题,发现深层问题。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试想,如果一位老师通过自己一味的演讲把教材上的内容面面俱到的交待清楚并且直接告诉学生最有效的解答方式时,如此培养出的学生无疑只是一个接受型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会变得更加依赖,不会去进行思考,更不自觉、更不主动。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要通过学生个体自主探究性学习和生生共同研究性学习,从而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领域和生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而“自主、合作”能力,又是我们教育目标要求中的重中之重。周国平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对于一个国家人才培养来说:没有自主,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一个国家竞争的未来。

学校要培养的是国家人才、社会人才。老师的目光一定不能只盯在学生卷子的分数上,必定需要站在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去尽好自己的责任,否则将会是误人子弟,误国未来。

二、“导”:教(jiào)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势利导

“教学”一词中的“教”不可读作“jiāo,“教(jiāo)”字的意思是“传授(知识或技能)”;“教(jiào)”字的意思是教导、指导。如:在成语词典解释“因材施教”中,专门指出其中的“教”不可读作“jiāo”,显见我们应有的对“教师、教案、教学”等词的角色或词意的理解与定位。

可见,教师的责任并不单是把自己所知所能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能够以教材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平台,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保持学生汲取知识探究奥秘的激情。有句古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明确,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就如教师的智力不能传给学生一样,它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一个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抓住课堂这个平台,实现这种培养目标。

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因势利导”的调动下,通过以学生导学生,即通过学生个体发表交流自己对知识规律的难点的掌握与看法,再通过引发其他学生的补充或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通过学生的主动、互动学习与合作探究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乃至创造的潜质。这样做,要比教师采取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利于保护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与激情。

作为教师,应当能够带领学生去注重开发其智能,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这才是教师真正的责任和对教学过程把握的宗旨。

三、“练”:当堂训练——练思学,练探究,练交流

当堂训练是对当堂教学任务的强化、巩固与检测。我们提倡“作业当堂练,任务堂堂清”。教师要充分利用45分钟时间完成对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更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有效措施。

提及“练习”,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做作业”,而对于大多家长甚至教师而言,认为做作业就是要让学生重复并牢记课本知识,熟练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其实这样做的过程所解决的只是“学答”而非“学思”。然而此“学答”的容量和过程越繁重,学生越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加畏惧学习。如此“练习”,哪些学生还会有“学思”的兴趣与精力?

当堂练习,更应该是一个学生“善思乐学,享受成功”的过程。课堂训练,不应是一份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负担,更应成为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索知识规律、体验成功喜悦、坚定学生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的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明确这份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不重结果重过程,不求分数求发展,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指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总之,我们的老师要力争做到45分钟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不要在乎什么模式,也不应是一种什么固定的模式。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在突出课堂“学、导、练”三大重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奏好课堂三部曲,形式多样地奏好课堂主旋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