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构建“人”+“人”+“人”的德育新体系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蒋轩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02

构建“人”+“人”+“人”的德育新体系

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小学校长    轩校长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现代德育不是管理人、约束人、控制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其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平。其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基于以上原因,特提出“人”+“人”+“人”的德育新体系。其体系之一:校长+教师+职工,即形成以校长为主导,为以教师为主体,以职工为主要责任人的学校德育体系;体系之二:学校+家庭+社会,即形成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德育网络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人”+“人”+“人”的德育思路之一——“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相对显形教育而言的。那些有组织、有计划,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称之为显性教育。例如:课堂授课、交心谈心、主题队会、团队活动等。而那些以间接含蓄的方式施于学生的教育,则属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课内、外直接的,外显的,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教育,并通过受教育者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应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而隐性教育,则是课内、课外间接的,内隐的,不明显地占用一定时间和空间,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起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隐性教育的根本特点在于具有隐蔽性、潜在性,在于通过无意识的情境发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 、教育环境的同化

育人可分类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三类,其中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 “一傅众咻”,“孟母择邻”的故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环境熏陶对人成长所起的作用。出入高堂雅室与进出蓬筚草屋,那感觉不会一样。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就更不能忽视校容校貌这种隐性的教育功能。应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班级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逐步建立各类专用教室和专用场馆。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体现代文明的标志,是陶冶学生身心、实施美育的基础。  

2 、校园文化的熏陶

实施素质教育,重塑现代人的精神,要营造一种具有时代风尚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指的是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通过家长会、主题讲座、对外交流活动等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通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联欢会、小制作小发明比赛、书法比赛、文艺表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形成板块式的校园文化。  

走进校园,优美整洁的花坛,可爱纯真的笑脸墙,内容丰富的阅报亭,绚丽灿烂的文化墙,都会给学生美的启迪和感染;来到门厅走廊,伟人名人画像,各种园地、海报、格言、警句、校训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班级的作文展评、学习园地、图书角、都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种优势就可以大大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和造就学生的人文精神。比起说教式教育,既自然又亲切,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给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性思维,表现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3 、教师形象的示范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作用,是影响学生从小形成“四有”观念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是学生的楷模。教师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优美的语言、整体的衣着、端正的外表、和谐的动作表情,工整潇洒的板书、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灵有很大的影响,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教师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态优美,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一句话,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这就又一次启迪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不能忘记“传道”,不能忘记用自己心中的火,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做人的榜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一个具有良好形象的教师,必须是爱岗敬业、虚心好学、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容大度、谈吐文雅、知识渊博的人。

“慧于心而秀于言。”心灵美、语言美的人,向来倍受人们的青睐。受人尊重的教师,更要以美的心灵、美的外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良好仪态的熏陶,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4 、校风班风的熏陶

校风和班风具有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校风、班风是指学校集体和班集体中普遍具有的、占优势的言行倾向,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气氛。一所学校如果具有团结、进取、奉献的气氛,那么无形中就充满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教育教学质量绝对是优秀的;一个班级如果具有团结、竞争、文明、进取的风气,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和班级里学习,心灵一定会得到净化,行为一定会得到规范,不良的习惯得到克制。反之,如果校风、班风不好,则会诱发学生的不良意识和行为。

(二)、“人”+“人”+“人”的德育思路之二——“3+1”德育特色

1)“31”的德育内容

31”德育中的“3”指的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向全体学生提出的“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的三大基本目标。“31”德育“1”指,各年级根据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级具体实际制定的六个“第一步”和“1”项活动主题。即:

一年级:迈好生活第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题。

二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教育”为主题。

三年级:迈好成才第一步----以“成才基础教育”为主题。

四年级:迈好成功第一步----以“科学学习方法培养”为主题。

五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以“科学设计自我”为主题。

六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以“我为学校添光彩”为主题。

2)“3+1”德育特色

“3+1”德育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思想品德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为特色之一;“3+1”德育两大系列主题明确,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易做易行,是为特色之二;各年级“1”项德育内容,符合年级实际。各年级创造性地工作,避免了千人一面、模式单一的格局。德育个性鲜明是为特色之三;“3”项教育目标的《十条规范要求》体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三教结合,共育良才,是为特色之四;“3”项教育目标浅显易懂,《十条规范要求》好记好背,容易操作,是为特色之五。

3)“3+1”德育实践

1 、成立“3+1”德育实践小组,校长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小组成员。

2 、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聘请了三名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进行指导。

3 、年级成立“家长代表委员会”,学校成立“家长学校”,还设立了《家庭———学校联系卡》,定期相互反馈学生情况。

4 、开办“星期六学校”,每周星期六下午开设活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修。

5 、列出量表进行学情调查。分析原始资料,分类、归纳、总结。

6 、通过对学生“民意测验”,了解教师“育人比率”。通过社会、家庭有关人员评价学生。

7 、每学期评选表彰“文明规范生”不限名额,能按三个《十条规范要求》规范自己言行者均能评上。

“3+1”德育初见成效,学校形成了全员参与德育的新型管理机制。由过去德育归领导干部班主任管,变为“校长全面负责,党、政、工、齐抓共管,少先队组织管理,年级组落实执行,班主任直接负责,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管理体制”。形成“课堂问题任课教师管,班上问题班主任管,年级问题年级主任管,谁发现问题谁主动管,带倾向性问题全校上下齐抓共管”的新型格局。“3+1”德育使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职工“敬业、乐教、爱生、奉献”。

(三)“人”+“人”+“人”的德育思路之三——“5+2=0”应对

近日,记者在小学采访,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学生平时在学校表现挺好的,可过一个周末,过去的老毛病又显现了,还得重新给他们纠正。老师们抱怨,学生五天在校时间的影响抵不上周末两天家庭的影响。小学老师反映的这个现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这种现象也正印证了教育学上目前流行的一种理论:“5+2=0”。

5+2=0”代表着什么?这里所说的“5”是指五天的学校教育,“2”是指星期六与星期日这两天的家庭教育。教育学上的“5+2=0”意思是说,学生在学校五天里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两天在家庭所受的不良影响相抵消了。不可否认,这样绝对的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这样的说法却也明确指出了学生受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学校教育冲击的力度之大。

家庭社会教育缺失导致“5+2=0” 。近日,记者在125路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分别坐在两个座位上,一老年人上车,孩子欲让座,这位母亲说:“坐着,人这么多挤着你怎么办!”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让学校教育显得捉襟见肘。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重学校,轻家庭和社会的误区,甚至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与家庭、社会无关。虽然这种观念正在逐渐被纠正,但是观念和行动之间总是有距离,让我们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研究结果显示,411岁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期,1217岁是一个人的性格定型期。如果“5+2=0”的无效教育一直持续,很难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一位姓蒋的教授这样总结:人的一生必须要喝两杯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今天的家长们几乎都选择给孩子提前喝那杯“甜水”。这种先甜后苦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是“好心”做出的“错事”。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相信每个家庭和社会都想培养出合格的人,优秀的人才,那就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体系。

一、引领家长进行专业理论学习

通过聘请专家进行家教辅导讲座、学校专题讲座、向家长推荐家教书籍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引导孩子。

二、邀请家长参与校内活动

运动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比赛,体验运动的快乐;读书节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体验读书的乐趣;每学期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会,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听课,参观学生作业、作品等,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三、聘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请家长代表参与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管理,构成家长和学校、家长和教师间的多元评价体系,从中发现问题,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把学校的做法和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建立“家校短信互联平台”

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关于的信息,学校与家庭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全方位地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这一系列措施出台以后,立即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自我意识逐渐淡化,集体主义开始形成,唯我独尊被尊老尊师所取代,学习由负担变成了乐趣,纯真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稚嫩的脸上。

我校德育工作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在市教育局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德育为首,积极构建“人”+“人”+“人”的德育新体系。校长+教师+职工=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紧紧围绕新体系的构建,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德育工作的内涵,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使德育工作更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乘教育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的东风,我校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必将进一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不断提升学校形象,迈向名校,我们义无反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