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促进教学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王同迅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22

促进教学改革  打造高效课堂

河南省清丰第一高级中学   王同迅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大多数普通高中都存在学生知识水平差别很大的情况,一般说来,每年的新高一都有近一半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随即而来的就是上课睡觉、下课打闹、课外上网、厌学退学。加上 “新授课满堂灌、复习课烫剩饭、讲评课对答案”这些旧的教学方式, 只注重课堂的预设性,不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不考虑学生学到了什么,只考虑自己讲完了没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习的热情也不能得到激发,以至于课堂气氛沉闷,能够主动学习回答问题的只是少数学生,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 造成了“教师难当,学生厌学”的尴尬现象,我们的教育教学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实施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能力的高低,已不仅仅取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就是说不但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善学”、“乐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求实效确立改革模式

如何促使 根深蒂固的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的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流方式等彻底地进行变革?分析各先进学校的改革经验,确立 教学模式应是 课堂教学改革的入口和抓手。而教学模式则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育人目标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为学科教学提供了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的教学法体系,让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为教师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提供了具体的依靠。

课程改革应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而教学模式则是使理念落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工具。每次课程改革都是在诸多教学模式相互作用下得到推进的,好的模式不能拒绝,应该大力推广,只要运用得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学习,表现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统一、集权、封闭、呆板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会学习、会交流、会创新、有个性的人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进展是执行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它最终以是否建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标志。因此,在我校重建模式推动教改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创建模式、实践模式、超越模式,每一个阶段都不可能直接逾越。随着对模式本身的熟练运用,模式自然就会消失,教师的教学最终都要突破教学模式的限制,即无模之模,取而代之的是更高的课堂艺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要追求达到艺术境界,要出神入化、应用自如,要从“有模之术”,达到“无模之境”,这应是教书匠走向教育家的必然历程。

纵观各改革名校提出的教学模式,作深入分析,删繁就简后,我们发现,每种模式虽然名称各异,结构不同,但是基本都淡化了“教”的核心,体现了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的主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它们都包含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预习,互动,训练。

这“三个环节”以课堂为主,向课前和课后延伸,“互动”贯穿于全过程,三个环节相互交融。预习中可互动,也可训练,训练中可自学,也可互动。质疑探究则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整个课堂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过程。

所以,教学很简单,就是三字经——学、教、练。学主要是自学和预习,方式是结对子学或群体学;教包括生教生、师教生等形式的互动、互助与合作;练包括当堂达成及作业、考试与实验等。课堂教学实际就是“学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和“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练”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问题,这就是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各种模式本质一样,英雄所见略同,这并不奇怪,这是新课标下各种转变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表现,所以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背后都有理念和文化的支撑,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经过以上分析,在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释疑解惑--当堂掌握”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内,我们总结出了“ 学(即预习自学)─研(即合作探究)─展(即交流汇报)─教(即精讲提升)─达(即当堂达成) ”课堂五步教学模式,对“五步”的 具体操作流程和要完成的任务作了详细的解说。 根据“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流程 ,还列出了“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三种课型的基本教学框架。

“学研展教达”是我校浓缩提炼的适合我校教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它细化了“三个环节”,便于我们的课堂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当一部分老师对模式已能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

三、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

1 、没有明确的预习任务或预习任务过重,导学案的使用不但没有教会学生预习,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学生在课堂教改中感受到的不是爱学、乐学,而是一种痛苦,改革在开始不久,就面临遭遇扼杀。

2 、哪些问题需要合作探究?如何确定合作探究的问题?很多老师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不准。把一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拿来探究,因此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点不能很好的突破。

3 、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老师的工作重心在哪儿?老师的角色有哪些变化?有的老师还把握不准。

4 、有的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次数太多,学生在老师调控下,成了扯线木偶,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时间很短,多次反复,完全成了一种“活动秀”,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值得反思。

5 、展示的内容或问题缺少选择性,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出现高耗时、低效率现象。   

6 、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展示方式单一,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

7 、把教师对学生的“灌”变成了学生对学生的“灌”,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的主导作用丧失贻尽, 自主的课堂变成了自由的课堂。

8 、“达”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但相当一部分课堂,经过了“学研展教”,到了“达”已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是致命的。

这些问题还需要老师们及时地反思矫正,从而不断完善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要改革就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 不改,必然会坐以待毙;改,一定会绝处逢生。 以会促学,以会促研,以会促教,以会促改,以此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有序、有力、有效展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