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马康成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23

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新疆米粮泉乡中学    校长马康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目的已不再满足于已有知识的传承与现有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在学习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自己去创造、去发现新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去创造、去发现新的东西,教师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目前,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对“教师为主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于对教师角色有一个新的定位。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学问的化身,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所以,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都表现为一种重在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的倾向。人们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把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是社会完成人类知识文化传递和继承的中间环节和必要桥梁,是社会延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个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将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迅速转化为个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便为人类从事各种社会实践并创造新的知识经验奠定基础。所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形成,重视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而课堂教学内在的价值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我们应该看到,课堂教学不能采取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对于新生一代来说,认知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而情感智慧对个人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的成功与生活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价值趋向必须内外价值并举。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既学会求知,更重要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创新,为其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大好基础。

确立了这个观点,就要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工具”功能,又要重视知识的精神功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基础,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新课程观念,热切呼唤着教师角色相应作出深刻的转变。本人就教师角色的转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首先,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以教师为中心、为主宰,教师扮演着独立的角色,而学生被动着接受知识,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只是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视学生为贮存知识的容器,这种大工业生产式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人性的工具化和畸形化。现在,新课程理论强调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课堂中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这里教师关注的并不是教,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位置,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来结束师生的对话进程,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平等、愉快的师生对话活动中进行。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活动课的教学中,正如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课堂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天地”,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其次,教师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塑造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大纲去教,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简单的照搬者。多年的教学使我发现,我们周围的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就不知道教什么;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怎么上课;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试卷。这种机械而简单的执行者,完全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研究的能力。而今,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教师的观念有所改变,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所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精神随着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塑造者。就课程内容而言,师生成为课程共建的主体,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和调整,切忌盲目照搬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珍视儿童的发展,作为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构建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活力。诸如让报刊、演讲、辩论、广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课堂活动,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目前,新课程日益走向创造性和开放性,在这种形势下,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育过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以激发学生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力。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由学习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应试性的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教师扮演着对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认为评价无非就是为排序提供依据,给学生排序、证明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视“评价”为“甄别”的做法,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常常只有失败的体验。虽然考 100 分是艰难的,但考了 100 分又怎样呢?这种裁判式的评价艺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用平等的态度,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大脑思考的独立判断,多用真切的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教师还需仔细的观察,观察每个学生的发展,那怕是细微的进步,教师都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呼吁,以百倍的信心去保护学生成长所必备和谐健康的氛围。再有,就学生个体来讲,有基础性差异和个性差异。作为教师不能用统一标准去评估学生所需要的程度。这样会窒息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要从课程的全过程多方面去关注学生这个“个体”,使学生向多样化发展。并承认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体差落和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富有经验的教师往往能体会到:课程学习中的差异性常蕴含着学生的特殊性乃至创新性。那些无法用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别有思维力和个性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要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他的教学将会充满生命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