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现代教育呼唤新型师生关系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罗振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23

现代教育呼唤新型师生关系

四川省开江中学  校长罗振

  

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当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象猫与鼠的关系,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可悲的是这样的师生关系被人们长期接受,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的素质教育将全面取代应试教育,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将受到空前的重视,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理念及表现形式

    一定的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以双方的人格平等为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为鲜明特征,以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宗旨的关系。其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在交互活动中民主,在相处氛围上和谐。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教育民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能够“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学生当然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当然,民主不是不要教师的尊严,也不是不要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也是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但应当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的限度。这个原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告诫: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

    第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正如教育家杜殿坤所言:知识好比种子,教师亲切的态度好比阳光,学生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

    第三,新型师生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早在唐代,韩愈就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100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论断更具有现实意义。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当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师生关系的调整也就变得十分自然了: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师不再是为学生生硬的灌输,而成为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由于长期以来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教师为主,学生为次,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着新时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发展方向。

     ——“师道尊严”现象突出。受此影响,现在部分教师中仍然充当着长者身份,放不下架子,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亲其师才信其道,在这种关系下,学生自然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发展能力,进行自我完善,作出独立的判断。

                     

      ——教师在学生心中威信降低。一方面,受当前多元化思想的冲击,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言行举止一定程度上沾染上社会不良习气,影响了在学生心中“身正为范”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扩大,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相对降低。而教师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在微机应用、热点书目阅读等某些方面落后学生。以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总被比喻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现在这“一桶水”的质量已受到质疑,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学为人师”大打折扣。

     ——师生关系紧张。应试教育中,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对立,使得学生烦学、厌学、逃学。这正是应试教育所特有的功利性质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使得服务于它的师生关系也必然有着这种特点。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功利性正有发展为物质性的趋势。“有偿家教”、“集资赞助”等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不仅严重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也给师生关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师生关系疏远。正是由于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唯应试、升学为任,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交心谈心,没有情感的交流或少有之,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旧有的师生关系能长期存在有其合理性——顺应了整个应试教育的需要。但其不合理性,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随着教育途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填鸭式”的教育方法,主从型、指令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实现人本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素质教育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师生关系是双边活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起主导作用,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一) 教师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目前,师生关系紧张、不协调,表面看来是学生不良行为的反应,事实上教师的言行举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及时树立正确的教师形象,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为此,学校曾有针对性地在学生范围中就“什么样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为题,开展调查,发现学生一致地得出了好教师的标准,即品德优良、知识丰富、仪表良好、兴趣广泛、公正宽容、尊重学生、富于爱心、接受批评、耐心友善等。这是学生的“教师观”,是学生心中教师的标准,也是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遵循、树立这一教师观,用实际行动靠近、再靠近这个标准,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崇拜。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有个性和差异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教师不能仅用成绩把学生划成三等九级,更不能片面的定性为好学生、坏学生。教师应有正确的人才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挖掘学生的长处,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既鼓励冒尖,也允许暂时的落后。要为不同秉赋的学生创造适合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使其成才。无数事实证明,当学生走向社会,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当中人才济济,而且类型宽泛。因此,我们给予学生的应是适合其特点的教育,而不是过早地下结论。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学生虽然在各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他们应是平等的。同样,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不要以"权威"自居,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蹲下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要给机会让学生表明自己的思想,如果是对的,不妨接受,如果不对,应正确引导,充分说理,不能不分时机、场所和方式一味训斥,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克服站在成人的立场上,从成人的视角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学生接受,否则,必然伤害学生心灵,形成难以弥合的伤痕。

    (二) 教师要转换角色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在当前师生关系中,教师一直充当着“教官”、“法官”、“警察”的角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扮演新的角色。

    ——导师。教师应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

    ——朋友。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要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担当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担当他们苦恼的倾听者,做学生信得过、赖以依靠的良师益友。

    ——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老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楷模。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应继续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良好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人成才。

   (三) 教师要改进教法

    ——爱心教育,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爱是教育的灵魂,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才能让学生在感情上接近老师,才能在知识水准、道德品质等方面朝着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在爱学生的同时,还要关心学生。不仅关心学习,关心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与他们成人成才与否关系极大。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迅速,尤其随着身体的发育,青春期的到来,学生容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奔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情感脆弱;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于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影响学习,甚至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面临这种状况,教师应该关心和正确引导,耐心地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出现的各种情绪,帮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知心教育,用知心换取学生的信任。发扬“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民主做法,主动接近学生,研究学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等,“知己知彼,百战不贻”。由此,学校专门建立了定期家访制。一改传统的家访就是向家长告状的做法,不仅要家长了解学生的不足,更要让家长认识学生的优点,不仅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还要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并站在他们的立场,才能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换取学生的信任还必须信任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强烈要求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要求独立地处理问题。这个时期他们往往表现出对长者的意见不盲从,对现实问题不苟同,对社会和未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表现出“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矛盾。如果学生高估自己,他往往感到教师、家长、社会对他不理解,而且强烈地渴望得到热情的帮助与认同。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积极奋进、自我完善、独立自主的特点,给予充分的信任,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施以正确的引导。信任教育的感召力是巨大的,可以使受教育者发生根本变化。

——赏识教育,用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应试教育中,由于受升学率这根指挥棒的指挥,教师对学生教育时往往戴上了各种“有色眼镜”,这种“有色眼镜”过滤了学生的天性和潜能,只剩下分数,只剩下教育絮叨和“恨铁不成钢”。教育学的“暗示效应”表明,如果学生经常受到反面暗示,他会产生负面心理本能,优点受到制约,想象力、创造力及个性受到制约,久而久之,就真的变得没有优点了。新型师生关系里,教师应担当“伯乐”,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多实施“赏识教育”。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道:“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很多时候,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潜力和优点,总是通过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发现,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张奖状,都能唤起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和学习动力。因此,学校每学期在各个班级开展“审视自己,评价自己,找一个闪光点”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由此想到这样一则小故事,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去拜见他的母亲,客人笑着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一位母亲能这样欣赏她“挖土豆"的儿子,并引以为荣,老师没有有理由不去欣赏他的学生!

      ——民主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发扬民主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学生。“文革”十年浩劫,师道尊严被“油炸”、“火烧”,弄得师不师,生不生,师道尊严威风扫地。于是,“文革”后重倡尊师重教、尊师爱师,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批判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囿于这种“老师有权利有义务,学生只承担义务,不讲权利”的师生关系,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极难看到西方校园常见的师生之间平等地争论。根据个人体会,在师生关系中必须让学生既承担义务,又拥有权利。新型的师生关系既不否定“尊师”,也不否定“尊生”,要让学生从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变为有主观能动性,有独立“启疑”能力的人。教师要让学生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尊重其个性;要让学生有说“不”的权利,尊重其思想;要让学生有保留个人秘密和兴趣的权利,尊重其隐私,等等。当然,这些权利不是绝对的,是有相应的条件的。但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一旦尊重学生的这些权利,就会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关系时,教育的春天就会到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