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从路径依赖理论看历史教学的模式创新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宫少华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28

从路径依赖理论看历史教学的模式创新

河南许昌高中 宫少华校长

[  ]:长期以来,传统历史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对学生知识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时代该模式已经很不利于教学的的发展和时代要求。本文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角度对历史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要建构新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更新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模式。

 

[ 关键词]:路径依赖 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 模式创新

 

路径依赖是由当代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1990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今天的制度演化受到以往制度的影响。制度演化一旦在自我增强机制下选择了一条路径,就会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也就是说,一次或许偶然的机会会导致一种解决方法,而一旦这种方法流行起来,它会导致这种方法进入一定的轨迹,沿着既定的制度方向或路径,经济或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方向或路径往下滑,弄不好,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制度状态之中。

诺思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制度选择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建立了分析制度变迁路径及其绩效的一般理论框架。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一种经济制度由于某些历史性事件的发生而形成,在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付出了高额的成本,即使其他的经济制度更具有经济的合理性或更有效率,要废除这一由历史性事件的先行发生而形成的经济制度,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是非常困难的,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1]。从制度变迁来看历史教学模式的滞后,会发现制度变迁缓慢,缺乏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的滞后是导致教学模式落后的主要原因,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举措就是突破路径依赖,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一、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制约机制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的还是)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用诺斯的话来讲:历史确实是起作用的。所谓路径依赖,是指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2] William Sewell指出, “较早时点上发生的事件会影响在较晚时点上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果”。[3]

诺思 把阿瑟关于技术演进过程中的自我强化现象的论证推广到制度变迁方面来,从而建立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他 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制度选择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建立了分析制度变迁路径及其绩效的一般理论框架。制度变迁路径的力量决定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两个方面。

制度变迁如同技术演进一样,也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弄得不好,它还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脱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

诺斯指出,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有两种力量,一种是报酬递增,另一种是由显著的交易费用所确定的不完全市场,如果没有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随着报酬递增和市场不完全性增强,制度变得非常重要,自我强化机制仍起作用,只是某些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由于制度变迁比技术演进更为复杂,所以行为者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观抉择在制度变迁中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诺斯认为,“在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结果的不完全反馈下,行为者将具有不同的主观主义模型,因而会作出不同的政策选择,因此,制度变迁过程中,边际调整就不会完全趋同。”

路径依赖对制度变迁具有极强的制约作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利益因素,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如果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旦形成,它的既定方向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中影响每一位教师教学理念、言行的制度的制度体系。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涉及到教学上的路径选择问题。

二、从路径依赖分析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动力缺失的原因

我们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学长期来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征,教学以课堂为阵地、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并且这种模式并没有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而变迁,而是沿着既有的路径继续发展。从教学改革模式变迁的路径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传统教师中心论模式的路径依赖。

传统教师中心论模式的特点是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而教材则是向学生灌输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也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它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即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编了很多新的教材、各校增添了很多设备等,这些改革对推动整个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还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改革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忽视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信息化、现代化对整个教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新时代的到来必将要求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信息时代需要新的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但是突破旧模式、产生新模式所产生的一系列变革必然会带来资金、技术的投入,必然会产生对旧有模式的冲击,也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同时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也必然会引起就有模式的强烈的路径反弹,所以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当然也困难得多。

当前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三、教学模式变迁中的应试制度、教师与学生三者博弈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之所以产生路径依赖问题是因为制度变迁本身存在着报酬递增的自我强化机制,即之所以制度创新不会产生是因为旧的制度安排还能够给制度的初始选择者带来新的的收益。对于教育模式的制度创新来说,必定有组织从中获取了持续的收益,从而强化了这种选择而不愿做出改变。诺斯指出:一种安排只有在下述两种情形下才会发生:一种情形是创新改变了潜在的利润,一种是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制度安排的变迁变得合算了。[4]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具体的教育体制及社会就业的环境决定了应试教育存在客观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源过剩现象日趋严重,就业压力一直加大。现实中下岗失业的多是文化基础较差的群体,由学历文凭的高低不同决定了其收入、待遇也有着很大差别。为了将来的就业、生活,在学生、家长心目中对应试制度也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感,制度变迁难度较大。

在社会大众对应试制度的强化的前提下,教师在当前的教育实际中,通过对应试教育附“扬弃”,努力开展素质教育,尝试模式的突破。如今,许多学校在实行的应试教育中渗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运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学质量、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也正因为有素质教育的存在,所以中小学教育为国家培养的成千上万的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下,即使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师也不得不公开以升学率高作为其奋斗目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适应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变革教育的手段。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这样一来,在路径依赖固有模式规约下,教师的改革创新必然被限制。 

我国的教育是普及教育,但表实为考试教育,事事时时处处都在为考试服务,在为分数服务。所谓改革,就实际情况而言,作为学生都是为考试服务,当今的应试教育随是新中国的教育形式。教育的真实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应试虫。而学生为了考个好的大学、将来有更好的就业前途,必然是书中如何说我就如何写,毫无自己的看法,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育模式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根据阿罗的不可能定理,在新旧教育模式转变中会导致原有模式下的教师、学生的直接获益剧减,而真正的素质教育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所以在旧有模式下期望教师通过应试模式下的教师中心论来建立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表达机制是不可能的,因而无法真正体现新环境下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那么教学制度创新究竟应该选择何种路径?

  (一)要批判地汲取传统教育观念中合理的部分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一种旧有体制中有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会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变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有更有效。

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考试,现行的高考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传统功利性目的性的观点,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要批判地汲取其包涵的激励机制的内容。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扬弃”,要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断实现潜移默化的转变,慢慢的解决,否则,必然引起制度反弹,适得其反。

社会就业压力造成了激烈竞争,并由此导致“唯文凭”现象。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挫折有所心理准备,培养耐错能力,积累人生的财富。

(二)努力建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指出:历史课的目的任务,就是系统地讲解人类历史各阶段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历史知识,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模式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多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和被动接受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将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教学模式的变革的进步而言是没有终点的,教学的现代化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学系统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的变革来说,不能只从整个系统中的单个因素来考虑改革,而应该用系统论的思想对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的改革,要在研究教育方面多些系统论的思想。

(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普遍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带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现教育体制、教育结构的深刻变化。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并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明确指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软件的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因材施教原则得到贯彻。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传统教学中达到角色、方法,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任务。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资料的精心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会使历史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具趣味性、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 ] 道格拉斯 .C. 诺斯 .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M].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 邓大才: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 [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3)

[3]  Paul Pierson. Increasing Return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i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0,94(2) 251-267

[4]   [ ]L.E. 戴维斯 ,D.C. 诺斯 . 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 [A].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 [C].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96.

[5] 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第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