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受人以仁言,成己以仁声—《国学启蒙读本》编后记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张重阳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3-28

受人以仁言,成己以仁声

——《国学启蒙读本》编后记

河南省上蔡县第二初级中学  张重阳校长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仁声如此重要,怎么样才能获得仁声呢?我个人以为:受人以仁言,才能成己以仁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把中国传统的优良的文化文明传授给学生,就是授人以仁言,才能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就能成己以仁声。

但是,不少人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当做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统统都打进冷宫,我们渐渐地远离了充满“仁言”的国学环境。为了重新增强大家对国学的认识和了解,我们编写了《国学启蒙读本》,意在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引领性,想通过这本书为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提供学习接受“仁言”的机会和平台,因为只有你懂得了“仁言”,才有可能摒弃以前的不良思想,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思考及处世等习惯,才会为今后以实际行动建立“仁声”奠定坚实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经过生活的潜移默化和熏陶,你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里面的意思,一定能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素质、有文化、有前途的人!

“国学”是一个上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名词,“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的代表是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及学说对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慢慢地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部分人士的全盘西化思想,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苦头的今天,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发挥挽救人类的重要作用,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国人对国学教育的渴望也在日益增长。在2005年新浪网做的关于国学的调查中显示,有超过44%的调查对象希望他们的子女接受国学教育。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国学教育改革的评估报告显示,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90%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国学教育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不断侵蚀着我们的文明,我们更应该“和而不同”,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首先要保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我们现在的民族文化的根底太肤浅太贫乏,整个社会普遍趋于浮躁。倡兴国学,资人励己以传民族大义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积极呼吁、倡导,开始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国学的复兴之路。1994年,台湾台中师范大学教授王财贵首次发起青少年读经运动,主张利用13岁以前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经典。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政协委员联合提出016号提案,呼吁尽快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九位政协委员的提案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97年,南怀瑾在全球华人社会推动儿童读经,将其称为“中国文化断层重整工程”。1998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全国的小学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并在各地建立试点学校,目前全国已经有29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这项活动。此次活动旨在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髓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的心性、品性,同时鼓励他们继承并创新中华古文化。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家教维系了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中国传统的家庭是大家庭,这个家庭要能维系长久,代代相传,最重要的是家道。家道,就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道德仁义礼。《弟子规》里面的内容就是家规,讲的是为人处世的规矩。《弟子规》不仅仅是念的背的,是我们在家里要做出来,人人都要做,绝不能离开的。古代有家学,有家业,业是事业,家学是学术,学术常常跟事业连起来的。宋朝以后,朱熹编了一部《四书》,可以说从那个时候以后,家学几乎是以《四书》为必读课本,无论是什么家庭,从事哪个行业,没有不读《四书》的,所以《四书》变成共同科目。另外的科目是你家里是做什么行业的,就会取哪些典籍。譬如学医的,一定选《黄帝内经》;如果从政的,一定选择有关政治的;经商的,也选择经商的这些商道。这是从前的家,正因为这个家和,社会才安宁,社会才和谐,所以家和万事兴。

但是,几千年后的今天,国学教育的优秀传统慢慢地被我们丢到了一边,国学教育的现状叫人忧心忡忡。今天的教育体系里,国学的普及教育还做得远远不够,虽然语文教材里也选了一些国学教育内容,但是,这些支离破碎的选择根本就不可能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国学教育,以至于出现了大学文科博士竟然不通《论语》的现象。但是,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学生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到了初中高中,英语更是成为比语文还要重要的学科。考大学,英语必考;考研究生,英语必考;甚至不少行业晋升职称也得考英语,大学毕业找工作,英语级别更是一些用人单位的硬性要求。于是,英语考级成了一种时尚,不少人都一头扎进英语里面不愿意出来,就是为了能够过几级。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英语,难道就真的比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国学还要重要吗?难道我们把英语抬举得那么高,就是仅仅为了看到每年输出二三十万留学生,却有相当多的人不愿意回来报效国家的事实吗?

如果不出国不搞学术研究,可以说英语基本上是用处不大。但是,我们生活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爱国尊师、为人处世的规矩却是必不可少的。为人处世的规矩从哪里来,国学教育就派上了用场。以前有些人把国学经典的思想批判为封建思想,其实,这些人真正是不懂国学,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过国学经典里面的道理,一说是古代的东西,就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

其实,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样发展进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不会改变;“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的古训不应该改变;“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警示应该常记心间;“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不应该改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气节更应该始终坚守。如果不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如果不明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的原因,如果轻视“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事实,那么,我们怎么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呢?又怎么样能立足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现在,我们的国学教育缺失了,那种特殊的文化熏陶缺失了,人们的仁义道德观念淡薄了,指挥人行动的正常心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不少人的思想也就乱了,各种各样不该出现的社会丑恶现象也接踵而至:不务正业的、偷盗抢劫的、作奸犯科的、贪腐堕落的、离婚弃子的、跳楼自杀的等等不该出现却常常出现的事件,频频见诸新闻媒体。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国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对于国学,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不知、不能不懂。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与我国政府签署了123个建立孔子学院的协议,他们对中华民族国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连外国人都如此重视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我们自己为什么要自轻自贱不知道珍爱呢?!

国学教育对人们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有很多根本性的东西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如果没有胸怀天下的思想,范仲淹会说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如果没有深深的爱国思想,一代科学巨匠钱学森会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国学教育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不少治国修身、待人接物、与人友善、和睦相处等方面的道理。

2010 8 2 ,“中华诵 经典诵写讲”研讨会暨中华经典教育全国校长论坛 在山东潍坊召开,会议主题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研讨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进“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的思路、举措。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在讲话中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 8 1 对“中华诵”所做的重要批示:“‘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是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创新举措。教育部、国家语委 要在总结活动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各项活动,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吸引更多台湾和港澳地区青少年共同参与,把‘中华诵’系列活动打造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李卫红副部长在讲话中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刘延东国务委员批示精神,着眼于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开展“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的重要意义,为完成好党的十七大做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诵 经典诵写讲”研讨会让我们看到了国学教育的春天,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大家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增强对国学的了解和兴趣,养成热爱国学和诵读、讲解、实践的好习惯,从国学精典里吸取更多有用的营养,成为具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古先贤之言作为自己人生的做事准则,受之以仁言,必能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和希望。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2010年8月10 于上蔡二中

                      (作者张重阳是上蔡二中校长、党支部书记、《国学启蒙读本》主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