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语文课堂开场戏
南阳市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范蕴
内容摘要: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而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更是重中之重。本文重点阐述教学中导入环节,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趣、境、情、意、新。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导入 艺术性
正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精髓。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真正形成“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而其中“课堂导入”环节更是重中之重。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所以教师导入新课课一定要精彩,要能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心无旁骛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五方面的作用: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可以说,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关联到一节课的成败,值得我们去反复推敲。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重视导入环节,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则。
一、
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以启动和活跃,从而造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这是导入的关键。
七年级上学期在给学生讲解《奇妙的对联》这项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这是袁世凯死去时有人写的一幅讽刺性对联,我问学生,这副对联有什么含义。“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说:“这什么对联呀,根本就对不上。”我明知故问:“是吗?我怎么觉得有些地方也能对上呀?”学生说:“‘千古’和‘万岁’能对上,‘袁世凯’和‘中国人民’对不上。”我说:“对了,这幅对联的寓意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噢!”学生们发出恍然大悟的欢呼,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总结对联的特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然后我又用一幅对联对对联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联分上下须对仗工整;字无多少求平仄协调。以下的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节课让凶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神奇魅力。
二、
境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一部影片,在影院看非常感动,在家里看影碟却往往找不到感觉。这就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一种环境氛围,把学生由下课的闲散状态迅速拉入课文需要的情境中,让学生的心情随着作者的思想脉搏一起跳动。
在讲辛弃疾的词的备课过程中,我真是伤了很大脑筋,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多用典故,艺术成就很高,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七年级学生很难理解,也就根本谈为上喜爱。从何导入呢?从岳飞的《满江红》讲起?可《满江红》学生也未必理解,怎么办?突然想到“郭靖”“杨康”两个名字,从武侠小说人物导入一定能让学生感兴趣。
有了这个想法,我连忙上网下载了《铁血丹心》的MTV。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咱们学习辛弃疾的豪放词。在学新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多媒体一播放,南北宋交替时期战乱纷飞,民不聊生的情景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罗文、甄妮的激情演唱响彻教室的第一个角落。从“郭靖”“杨康”名字的由来,到“靖康耻”社会背景的探讨,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我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也很快理解的辛弃疾一生的胸襟抱负,以及他终生壮志难酬的愤懑。这首词的解读进行得毫不费力,学生们对辛弃疾充满敬佩。
三、
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心动”才会行动。对于抒情味极浓的课文,特别是诗歌、散文、杂文,可以“以情动人”,去激发学生的情绪,即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课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我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的导语时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已经逝世好多年了,但直到今天,一提到他,亿万人民的心中仍然油然而生敬意,总理忙碌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他温馨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仿佛就在耳畔。可是倒行逆施的“四人帮”,在总理生前横加迫害,逝世后又不准人民悼念,而人民偏偏不怕高压,爆发了“四•五”事件,冒着危险自发地云集在天安门广场,以各种形式悼念总理。
这则导语,寥寥数语,却调动起了学生对总理的敬,对总理逝世的痛,对“四人帮”的愤!造成了学生课前与课中一致的情绪情感合流,恰到好处地实现了导入任务。
四、意
好的课堂导入还要有意义,有内涵,对学生起到一种激励作用,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文言文课是学生最为难的课型,老师和学生的感觉一样,既头疼,又不得不教,不得不学。在为学生讲解文言文时,我在课件第一页配上了一个动画小插图,画面是一个小人沿着上坡推动一个大球,推到顶刚一松手,大球就滚下来了,小人只好又费力地向上推,如此反复。看着屏幕上忙碌的小人,学生们开心地笑了。我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学生们说;“小人这是在做无用功,白费力气。”我说:“那他该怎么办?”学生说:“把大球固定住就好了。”我说:“你们真聪明。今天咱们要讲文言文,我知道你们很为难。但老师希望你们一次把它‘推到顶’‘固定住’,这样咱们就不用反复做无用功了,你们有信心吗?”“有!”学生们大声地回答。这节课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
五、新
“喜欢新颖,追求时尚”是初中生的这个特定年龄的共同特点,他们不喜欢老生常谈,喜欢老师把富有时代感的东西引入课堂。但一些经典篇目我们还是要讲,我们可以在导语上功夫,让老篇目的学习更具有时代意义。
比如作文课,我在黑板上板书:
8—1 >8
。学生不解的审视,然后窃窃私语起来,我顺势让学生组合成小组,互相阐发自己对这个不等式的想法。当大家觉得说尽后,我请每个组的代表汇报组内的不同说法。我加以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在其中选择对我们生活有启示的说法,进一步谈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生在讨论中渐入佳境,由起初认为是荒谬的不等式进入对其在生活现象中合理成分的思考,比如在
8
小时工作中抽出
1
个小时的时间锻炼或者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我们
8
小时紧张学习之中,挤出一个小时来思考总结,便于知识的整理和学习方法的调整,更能够提高学习效益,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学会审题,并充分体会到命题作文其实也有发挥才识的广阔空间,可以写出精彩的篇章。
实践证明,一个精彩而成功的导入语的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教无定法”,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课的开篇导入形式繁多,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的不断创新,语文课堂导入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异彩纷呈。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再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把语文课堂开场戏唱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