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出个性,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浅谈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南阳市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
王达恩
内容摘要:
导语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精心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导语设计的方法很多,本文就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及思考,概括了几种常用的导语设计方法。
关键词:
语文 导语设计 方法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带领同学们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历经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而如何做到这些,则需要语
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导语设计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借教具,助领悟
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各种音频、视频图片可以满足教者的需求。同时,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之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它往往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切感。因此,在教情景类文章时,会使枯燥的讲解更精彩。比如我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因为时代距我们已远。因此,我决定利用电视剧《水浒传》中的这一段与之相符的电视情节来导入本课,气势磅礴的《好汉歌》一开场,就使人耳目一新,而且接下来精彩的场面,也能很快抓住学生的心,让大家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同时,也能使本节课内容一目了然。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听崔健的歌曲《父亲》和影片《父亲》片段,在听歌时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受,悠扬的旋律和真实的画面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声掀起内心深入的层层波澜,看完自然会积极谈自己的感受,为本节课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讲故事,增趣味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特点,在导入时引入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趣事,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
四年前,笔者在一次初中教学观摩课上,听一位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他是这样导入的: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三、设疑问,引思考
即导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积极地思考问题。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已》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同学没有不知道孔乙已的,凡是读过《孔乙已》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描述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是《孔乙已》。”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已》呢?鲁迅先生为什么用这样的笔法,来塑造孔乙已这样一个现象呢?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鲁迅《孔乙已》写的是孔乙已一生的悲剧。我们在读悲剧时心情很难过,会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已》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可内心在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已》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读完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已的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我们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并且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引导学生学习与新课有关的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之所在。”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能巩固旧知,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去学习新知识。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就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泊船瓜洲》中怎样描述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到底春天是怎样的呢?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述春景的色彩、姿态的。”这段导语温习了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多姿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学习《春》。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有相互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教材内容、风格处着眼。从知识点入手。知识点可以从一种修辞手法,一个词的活用、体裁、一种描述手法、一个字义……来找链接点;从体裁内容方面来考虑,举一反三,从不同之处着眼,回顾风格相似的作品,也可回顾风格迥异的作品。
五、析标题,明重点
即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意思,来领会题意和意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各有特色,文章的标题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次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意味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我们可见个人的心灵,同样,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因此,从标题中让学生抓住重点,把握中心。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几个地点?学生们会很快找到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在三味书屋认真读书,“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速读课文,思考鲁讯先生进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总之,情境渲染以“导”激“情”,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的新颖性,知识性暗含其中;而知识启迪以“导”启“思”,更多地体现了导语设计要求知识性,艺术性暗启其中。通过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得同学们能感悟到学海无涯“乐”作舟,同时寓教于乐,声、色、情于一炉的方式,其效果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这些方法不仅仅单独使用,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这融为一体,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表演,灵活贯穿于各个导语的设计中,自然会相得益彰,引人入胜,这样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异彩纷呈,妙趣横生!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
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
语文
/
熊梅,王显才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
[3]
、导入技能
结束技能
/
王宝大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