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结业考试专题复习方法研讨
宁安三中 陈霞
初中地理结业考试的复习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进行结业总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这需要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这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进行全面系统的总复习;提高解题能力和考试技巧的实战演练等多个方面,下面就本人近两年地理结业备考工作谈谈专项复习的几点方法和体会:
专题复习是在首轮基础知识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首轮复习属于地毯式复习,涵盖了两年的教材知识点,而专题复习则属于二轮复习,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促进灵活运用的关键阶段,是促进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专题复习已经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打乱教材体系,归纳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专题复习一定要围绕主干知识来进行。可以将主干知识分解成几个大专题。在进行专题设计时,可围绕课标要求,知识联系,地理规律,思维特点等途径来进行专题整合,根据以上思路可制定出以下几个专题:地球与地图;地形气候与河流;农业工业与资源;人口聚落与环境;交通旅游与贸易;国家区域联系与差异;社会热点问题;乡土地理等几大方面.
专题复习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以照搬,更多的是依赖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在专题复习法中我尝试着 “读、讲、练、” 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方法,紧扣地理课程标准,立足教材,保证专题复习课的质量。
一、读: 读与专题相关的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课前阅读与专题相关联的教材内容,是温故知新,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的重要前提。地理结业无论怎样突出能力,试题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但考试“以课程标准为依归,以教材为依据”不会变,“题在课外,理在书中”不会变,例如在2011年结业题的38题中南半岛的城市分布,其图直接来自于七年级地理课本插图,问题都直接考查书本知识,就是最有力的明证,可见读教材不可忽视。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列出与专题相关的条目,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出示设计好的相关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归纳提练出其核心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这样,通过课前阅读,既巩固了第一轮复习的成果,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准备,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讲:讲授主干知识与复习方法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结业试题,总体难度不高,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专题复习综合性强,容量大,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应指导学生找到一条合理的线索,把零散知识进行整理、连接、综合、归类,围绕这条线索拓展延伸形成一串知识链。教师应分析整理课本知识,将主干知识融合到以上的几个专题中去讲解,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要熟练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之外,还要学会灵活运用,有效迁移,例如2009年乡土地理知识中,试分析黑龙江省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这时可以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迁移过来。
在专题复习时要向学生讲清楚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个专题,复习时要注意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专题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在农业工业与资源专题中,俄罗斯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俄工业部门轻工业薄弱又与其纬度位置偏高,气候寒冷,难以提供轻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有关;再如我国农业的分布问题则涵盖了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这样复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知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练
众所周知,课堂练习是消化、巩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练习,可以达到总结、巩固、深化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为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专题训练。
1、精心选题
在备课时,要精心选题,这是搞好能力训练的前提。针对不同专题,应紧扣教材的重点和社会的焦点、热点,不仅选择那些与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密切联系的重大地理事件(如2011年日本地震)、国家的重大工程或重大建设(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组织的重大活动(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来设题,而且要特别注意选择一些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热点问题,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日趋严重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问题,选取那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问题,力求新颖、有趣、灵活、针对性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通过综合练习,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2、突出能力
能力考察始终是结业命题的基本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读图题难,这是制约地理成绩的瓶颈,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学生最迫切需要突破的是图像技能关,对于“地球和地图”这一专题我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对经纬网图,半球划分图,地球公转图,等高线地形图等分别进行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资料,通过针对性设问,反复训练学生,让学生熟练把握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运动等特征,同时,在掌握了各种地图及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将知识的运用贯穿始终,如在确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时,对经纬线知识,半球划分等进行反复的训练,不断加强认知,并训练学生适应不同的地图,培养其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为此,社会中的热点、焦点和身边的生活环境问题等往往是地理考试的切入点。
每年各地区的地理会考试卷中有相当多的考题都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例如:2008年结业试题就考察了汶川地震;2009年考察了亚丁湾护航路线;2011年考察了日本地震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等热点问题,因此我讲社会热点单独划为一个专题.结业复习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实际热点问题,将素材变成问题,研究热点和地理的关系,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例如:复习“中东”这节内容,首先展示近段时间中东地区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巴以问题、伊朗军演问题等,为什么中东很长时间都是世界的热点?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去复习这部分内容,分析中东的位置、石油、水资源、宗教文化差异是导致其成为世界热点的主要的原因。复习“板块的运动”时,可以引入最近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及核泄露问题,让学生分析地震的成因,这样学生就用上了“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等知识点。
另外,近两年的地理会考有关热点方面的复习要注意日本9.0级大地震、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最新成立的经济特区新疆喀什; “雪龙”号第28次南极科考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务等焦点时事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对于这些热点问题,教师复习时可以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例如,伦敦奥运会热点可以设计伦敦的气候、旅游景点、经济、本初子午线经过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等相关问题;喀什热点可以设计新疆气候、地形、农业、坎儿井、水果等相关问题; “雪龙”号考察经过的大洋,温度带和科考站的位置名称等相关问题。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会考中占有一席之地。考纲规定考试范围包括“乡土地理概况(自然条件、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约占10%”。在会考复习中,教师必须重视乡土地理的复习。从历年会考试卷看,乡土地理的重点应是自然条件和资源开发等内容。复习乡土地理,教师可变换方法,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开发上。复习中可要求学生运用复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对照地图,自己提出问题,对乡土地理各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印象,掌握乡土地理基本概念,还能提高学生地理分析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复习黑龙江地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读图,利用已经学过的北方区域地理知识,提出问题:”本地地形以什么为主?本地应属什么气候类型?气候有什么特点?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练习,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复习中,还应特别注重乡土地理的城市分布图,资源分布图,交通图的识记,按照学习其他区域的方法反复练习,使学生牢牢掌握。
当然,专题的设计与实施没有固定模式,可根据学生复习掌握的情况自行设计.同时在大专题中还可以细化出一些小专题,如”国家,地区的联系与差异”专题中可讲各国的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各设一个小专题,分布比较各国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异同 (如美国与澳大利亚地形),还可以讲人口,农业,工业分布等加以比较(如印度与俄罗斯的工业分布与资源的关系;澳大利亚与巴西城市人口分布特点).2011年结业试题37题就将美国与澳大利亚在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水平方面进行了相似性的比较.另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疑难开辟一些目的性更强的知识专题:如地理计算(比例尺计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计算;海拔与气温计算;人口增长率与密度计算等);绘制地图和图表能力的训练等(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人口与资源环境恶性循环图等).
以上方法是本人会考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总结和感悟,总的来说,地理结业备考方法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以期有更高效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