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学规律教学的一些思考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
万素云
教师在教学数学规律时,大多采用“实例呈现、概括规律、应用拓展”这一思路。因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感悟、提高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能力。但在实际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做的较好,有的教师做的欠妥。例如:
A
教师: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师在进行了法则教学后,出了两组练习题:
1.8
×
23 0.37
×
4 1.06
×
25
7
×
0.86 0.6
×
0.39 27
×
0.43
这两组题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计算巩固练习小数乘法的法则。二是通过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比较,总结出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的规律。即:
一个因数大于
1
,积就大于另一个因数;
一个因数小于
1
,积就小于另一个因数。
然后教师出了应用规律比较大小的题:
在
○里填上>、<、=。
123
×
0.8
○
123 1
×
0.86
○
1 3.18
×
1.2
○
3.18
26.3
×
2.1
○
26.3 0.36
×
0.95
○
0.36 3.4
×
1.04
○
3.4
接着教师出了应用规律拓展题:
请你验算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2.7
×
1.8=0.6 25
×
0.6=26
3.2
×
2.5=0.8 2.6
×
1.08=2.708
对于这组题,教师没有要求用什么方法,只要求既准确又快速。学生就可以用上边的规律判断出结果,但第四题用规律判断不出准确结果时,就需要计算一下了。这样四道题,三道题不用计算,保证了既准确又快速。接着教师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乘法时,可以用这种方法边计算边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我认为
A
教师做的好,她能够很好的贯穿“实例呈现、概括规律、应用拓展”这一思路,知道总结规律是为什么服务的,实际上就是为验算、检验找到一条捷径。
B
教师与
A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相同的,但“应用拓展”教学中只进行到应用规律比较大小这一步,拓展不够。
C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也只是在教学计算方法后,应用五年级学到的这一规律比较大小
。
B
、
C
教师教学中欠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把总结的规律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心之人,不要孤立的让学生学习数学规律,要知道总结规律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