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来源:中国21世纪基础教育网 作者:河南省清丰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生 编辑:王菲 时间:2013-05-23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河南省清丰县第三实验小学    李生

      【内容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怎样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今教育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笔者以为,要通过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课要上得质朴实效——上在孩子心里.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熟读精思,涵泳体悟。其次,课要上得多姿多彩,即培养学生“说、做、演、 写”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在大力推新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今素质教育向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的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开展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面,浅谈我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点滴体会。

        一、课要上得质朴实效——上在孩子心里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思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感受、揣摩、体验、感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节好课呢?一句话,就是要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的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

        1.须心中有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的价值取向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使得教学内容丰韵起来。“目中有人”是教师从孩子的“学”出发。在教学设计中,我更关注的是孩子想学到什么,会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帮助解决。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成为师生向未知方向探索的旅程。

       2.须创设情境,生发情感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雨点》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启发孩子想象:“多么平静的小池塘啊!小雨点睡得多香呀,它正做着一个甜蜜的梦呢!它梦到了什么?”……唤起孩子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3.须熟读精思,涵泳体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须引领孩子经历与课文“对话”的过程。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孩子课文不读好,教师决不开讲。其次,熟读精思,领悟话题。“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引领孩子步步深入,由表及里,求其精微。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精彩语段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设身处地”地品读体验,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语文教学的本身价值就是促使孩子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达到“我在课文中,课文也在我心中”的境界。

       二、课要上得多姿多彩——说、做、演、写

       四十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做到课堂上认真听讲,这是每个教师努力奋斗的方向。孩子都有好动的习惯,基于这一点,我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示自己。从以下几点入手,培养孩子的多种能力。

        1.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欲审其才,问以言。

       说明“说”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言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我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我在教完《凡卡》后,出示了“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说话题目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畅所欲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练习“凡卡把信寄出去后,爷爷能收到信吗?”来续说故事,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我利用课文,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教《放风筝》一课前,布置每个学生事先做一个风筝。教课时,让学生带到课堂上。课文结束后,我了解学生的风筝哪些能飞起来,哪些飞不起来;哪些飞得高,哪些飞得低。并给学生讲解风筝飞不起来、飞不高的原因,指导学生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样的动手做,即使是不理解力学原理的学生,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又培养了观察、思维和想象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演”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演促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前,我让学生根据“思考练习”第4题的要求,自己选其中的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分组排练。课文上完后,小组上台表演,采用竞赛的形式,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表演实践中,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广泛的、多彩的,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也应是开放的。因此,我大胆地、不拘形式地让学生多写一写,多练一练。如:让学生写观察作文;给自己的小天地写说明文;尝试为自己的小制作写解说词(或小论文);尝试写发言稿、倡议书……此外,我还引导学生观察: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幅得意的画;一次有趣的自然实验;一件精心制作的小物品;一个场面;一处景物等等。如此作文教学 ,必定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只要广大教师积极去探索,一定会走出更宽广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