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浅谈数学思维的创造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陈星华 编辑:江淼 时间:2013-05-29

浅谈数学思维的创造性的意义及其培养
辽宁省彰武县实验小学 陈星华


        [摘 要]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求异性、联想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五个特征。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了解这些特征, 进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 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此, 在现代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延学科。要研究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方法, 首先必须了解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特征。
        1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具体的讲, 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独立的思索和分析, 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与科学家一样, 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 所不同的是: 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
        对小学生来说, 其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并且这种表现是零碎的、隐隐约约的, 教师必须有锐利的眼光才能发现。概括起来讲, 它具有独创性、求异性、联想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五个特征。
        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 敢于挑战, 对书中传统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科学的怀疑和合理的“挑剔”; 求异性表现为在学习上善于大胆想象和提出假设, 不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和新结果, 突出表现在解题方法上谋求一题多解; 联想性是指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主要表现在喜欢独立思考, 能举一反三, 具有发散和一题多解的思维特点和习惯; 灵活性是指学生能由此及彼地考虑问题, 对学习  和生活中的事件能迅速作出反应, 并得出结果。
        同时,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具备发展特点, 即思维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 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
        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1) 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该转变学校的教育管理观念, 其次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过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能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受到思想教育。要实现这个目的,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 不管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 都是从观察分析材料开始的”。我们要保护好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是观察的原动力。那么, 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呢?
        一是在观察前给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二是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并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三是要科学的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如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 以帮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发现, 即便是错误的发现。再加以精讲、精炼, 使课堂气氛活而有序, 充满吸引力。每节课的教学, 都应该设计成为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问题的探索过程。
        (3)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内容。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 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 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如类比、归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有选择的设置问题, 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 谁能在5、50、500 后填上适当的单位, 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 学生感到很新奇, 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5 米= 50 分米= 500 厘米,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5 元= 50 角= 500 分, 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 于是学生得出5 元= 5. 0 元=5. 00 元; 5 米= 5. 0 米= 5. 00 米, 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 形成悬念, 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 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来于疑”, 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质疑思维就是积极的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不迷信权威, 不轻信直观, 敢于提出异议, 尽可能多的想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 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 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进而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 在学习圆的认识后, 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示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位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 经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 把测示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 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引导学生自己去做, 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 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部分一线的教师, 往往只注意了前者, 忽略后者。在日常的学习中, 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 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 是创造意识的体现。
        (5)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善于捕捉和诱发学生的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指依据定理、公式、法则和已知条件, 提出新的设想, 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 联想多种结论; 改变思维角度, 进行训练; 培养个性, 鼓励创优创新; 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此外, 捕捉和诱发学生的灵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保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在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 出现了这样一道加法题: 9+ 9+ 9+ 3+ 9= ?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大部分学生提出了9×4+ 3 的方法, 但有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 建议用9×5- 6 的方法解。就两种思维方式而言, 后者更有创见, 在他的思维活动中, 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3 的位置上是一个9, 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 9- 6 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3。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3 、结束语
        对于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形成中的小学生, 数学教师还应当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才能较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 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数学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 1 ]程高飞, 王欣禧.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J ].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5, 22 (4) : 81—92.
        [ 2 ]吴裕良, 林道荣. 数学教学中的“再创造”[J ]. 南通工学
        院学报, 2001, 17 (4) : 103—105.
        [ 3 ]朱学琴. 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J ]. 中国教育报,
        1999- 09- 03 (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