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唱响教研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
来源:河南省淅川县第二小学 作者:姚吉亭 熊克菊 编辑:江淼 时间:2015-08-27

唱响教研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
                河南省淅川县第二小学  姚吉亭   熊克菊   
             

       高效课堂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理想化目标。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强力练唱“教研三部曲”,努力使其成为教师成长的加油站,高效课堂的奠基石,进而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所谓教研“三部曲:一是:“目标研究曲”。即同科同级段内集体通览、学习当册教材某单元或某章节,找清知识点、能力点、实践点、创新点及教学重点、难点提升点或拓展延伸点,然后依据“三维目标”进行梳理、归纳、整理为教学目标(自学目标、合作探究学习目标,讲授提升目标),此为课堂教学中的纲、自主互动学习的方向;二是“课案研究曲”。即积集体智慧于一起编制精品课案,方法是:“研前人人备课----研中人人说课(说后中心发言人整合成精品课教案)——研后人人上精品课——上后人人写教学反思”的锁链式互助教研模式,此为高效课堂的保证。第三部曲:“问题研究曲”。针对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难题或瓶颈问题,举行专题教研沙龙活动予以破解。此为提高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能力的启博器。这是我校提出的教研三部曲,在实践中我校坚持尝试,每周周二、周三、周四的下午,分别对语文、数学、常识学科集中对教学目标和精品课案进行研究。教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每期每科举行两次以上大型的教改沙龙式的问题研究活动。三年来的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使教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百分之98以上,教学质量连年攀升,高效课堂初步形成,学校不仅多次受到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奖励,而且还被确立为南阳市教科研基地、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全国重点实验基地,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校本建设项目的全国重点实验学校。下面我就对名师姚小平老师主讲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对“三部曲”研究的操作实践过程。
        一、第一部曲:目标研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诗词两首》中的一首诗。本组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西湖之美,祖国山河之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诗人杨万里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是诗人大悦之余的直观感受,却强化了西湖之美,后两句又渲染了天地之辽阔,极具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此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使人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在诗中,我们看到古代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杜甫写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这是本首诗一大特点。历代描写西湖的诗词不少,流传下来的篇章在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多不雷同,富于创造。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名句,苏轼有《饮湖上初晴后雨》名篇。苏轼表现了西湖在晴天和雨露中的变幻景象,并且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比喻,为西湖写下了千古绝唱。杨万里这首七绝写在苏轼之后,却找到了新颖的构思,从而创造了不同于苏轼的独特的意境。此诗色彩鲜丽,境界开阔,情意浓重,语言却平白如话,别具一格,这是这首诗第二大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我们研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自学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说出并理解画圈的字词意思。
       (2)、按照标准读音和诗句声调的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在深刻领会诗句内涵和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说说你对家乡夏日早晨的印象,同时讨论比较与西湖夏日的早晨有什么不同和感受。
       (2)、探究作者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 
       (3)、试着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地说说全诗文的整体意思,并把作者对友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3、拓展延伸目标:
       (1)、说说诗文中的西湖美在哪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要想让清澈的湖水、碧绿的荷叶永葆鲜亮之美景,我该做点什么?
       (3)、诗文之美,手法之妙,意境之深你从“文化”角度感受到了中华古文化的什么?
       (4)、学习运用本诗的写法写一、两句表现美景的话。
       二、第二部曲:课案研究曲
       基于教学目标,教研时主题发言人先把自己设计教案给大家交流后,其他几位教师都先后谈了自己对这一课的构设和建议,最后由主题发言人整合为精品教案。
       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自学,此时仍然是对于本诗的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诗人的心情及表达的情感;第二部分是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合作学习目标后,重点对写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借助归纳的方法发现写景诗都是“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从而表情达意。第三部分是拓展运用:即尝试运用“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的方法自己写一、两句表现美景的话。那么这节课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呢?这节课我们采用的策略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写景诗的特征,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写景诗句很多都是“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并用诗句来佐证。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先通过自学、然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完成的,我们选择了《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抓住西湖在晴天和雨露中的变幻景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盘”;杜甫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牧的《江南春》写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是运用色彩相互衬托的典型例子。杨万里的这首诗也是这样,抓住红日照耀下的莲叶,荷花来描写,莲叶“碧”而无穷,荷花“红”而别样,红绿相映,荷日生辉,使形象和色彩百倍地明亮起来,这是本首诗一大特点。这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写景的诗一般都是“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的方法,来表达情感的而且情感上又各有不同。然后学生再运用这节课学到的“随物赋形,敷色设彩”的方法来描绘美景。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本课有关的西湖实景和西湖的夏日清晨美景。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互动交流,去感受美景,品味意境,感悟场境,锻造心灵。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自学解疑(8分钟)——合作探究(7分钟)——展示、交流、评价(15分钟)——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0分钟)
由于课堂设计精美,思路清晰,方法灵活,程序合理,学生参与率高,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部完成,学生收获颇多,基本初步达到了理想的高效课堂的效果。
       第三部:问题研究曲:
       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语文教师都发现,在现行使用的西师大版的教材中,每册语文课本中只设有4首古诗,而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背古诗70首,但对于小学生积累较少的情况下,怎样上出高效的古诗教学的阅读课呢?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大的困惑,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专题的语文教研研讨:大胆尝试有关古诗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方法。群文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的方向引导下,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这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它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阅读、师生交流分享,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实现集体的构建。它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整合”,整合从群文中得到的信息;第二个关键词是“联结”,联结的时候要与先前阅读的文本和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比对;第三个关键词是“比对”,从比对中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和认识;第四个关键词是“建构”,加深理解,最后迁移运用。这样的群文阅读的优势,克服了目前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的低效课堂,从而达成了我们理想的高效课堂。
       那么选择怎样的议题为切入点,选择哪些诗文为延伸点,这就至关重要,于是,我们又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尝试,同样再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课时,我们就选择了以“夏天的古诗”为议题,引导学生先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然后选择了高骈的《山亭夏日》、杨万里的《小池》、陆游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几篇,供学生延伸阅读。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几首诗作为学生阅读的延伸点呢,这是因为:高骈的《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主要是捕捉夏日凉快的一面,在炎夏或者烦闷气躁时读来倍感清凉安详。作者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绿树荫浓、池塘倒影,这些景象都可消除暑气,让人的心很自然的平静下来,如果再看到微风轻拂水晶帘,吹动满庭花香,那么就更能感觉出夏日的可爱,而不觉得它的漫长与闷热了。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诗的第三句中“水精帘动”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美妙而逼真,多美啊!
       而杨万里的《小池》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 ,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 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再说宋陆游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那么我们选这几首诗的目的是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本首诗后,又阅读这样相关联的3首古诗,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感受写夏景古诗的特点,学会从不同的方面描写夏天美景,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阅读和积累,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完全体现了新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个性这一理念。
这样就达到了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多阅读,并在阅读中激发、拓展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全面提高。我们就这样通过“问题研究曲”,解决了课堂上出现的单一阅读、碎片阅读、重复、低效、费时的问题。这样通过课后反思以及问题教研之后,对原始的课堂活动略加充实,教师再次讲这堂课,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同类诗,在同类诗中比较、联结、整合---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增多了,借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用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什么样的情怀,都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兴奋点,另外,这样的课堂容量大,学生扩大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收获颇丰。
       以上仅是我校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探索中总结出的“三步教研法”或“教研三部曲”,其仅是我们的拙见,不妥之处诚望同仁和专家指点。


相关文章